劉遵義:中國經濟前景
2022年伊始,我很樂意評述一下中國經濟的近期及遠期前景。我首先想談談中國經濟的基本趨勢,再看看它的近期表現,然後是一些長期預測。文章最後有簡短的總結。
基本趨勢
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主要潛在趨勢是什麼?可能確定的有以下主要方向:
「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前些時候宣布的,中國將實行「雙循環」發展戰略。它既有國內循環,也有國際循環,但國內起主要作用。對於中國(也包括美國)這樣的大型大陸經濟體來說,這是可以預見的。然而,雙循環是相輔相成的。今天中國的經濟運行離不開進口,世界其他地區也離不開中國的出口。中國實行「雙循環」戰略,表明它已經認識到完全自給自足並不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也表明中國將繼續致力於開放經濟,堅持經濟全球化。
1981年之前,中國的國際流通與國內流通之比還不到10%,之後開始上升。2006年這一比率達到近70%的峰值,但2020年降至35%。美國的這一比率在1980至2000年間為20%左右,2011年達到30%的峰值,2020年下降到23%。預計隨着時間的推移,中美兩國的這一比率會進一步下降,最終達到相似的水平。
2030年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習主席還承諾,中國的碳排放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些都是具有挑戰性但卻可行的目標。根據設想,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包括:發展電動車;建設在國內旅行中取代飛機的高鐵網絡;大規模推廣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大型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例如建在戈壁灘的發電場);引入核聚變作為發電能源,取代傳統的化石燃料;使用超高壓輸電線路,以低廉的成本將電力輸送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大規模植樹造林。中國將會盡其所能實現綠化。
共同富裕
不應當把習主席所推動的「共同富裕」等同於簡單的再分配。共同富裕的真正含義,是要給那些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人一個致富的機會。
最近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就是一個具體的象徵,它表明政府允許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的私營部門繼續增長繁榮。這些私營企業可以利用股權融資來代替債務融資,從而降低經濟中槓桿的整體水平,確保更大程度的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最終,中國有可能在全國不同地區(如重慶和天津)開設更多的股票交易所,讓更多的私營企業家得以進行股權融資,獲得成長和發達的機會。
中美競爭成為常態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有可能成為未來10年左右的常態。「國家安全」往往只是美國對中國實施單方制裁的便利借口,而實際上,中國對美國的生存和持續繁榮並不構成真正的軍事或其他威脅。不過,中國卻有可能給美國維持全球霸權帶來麻煩,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姆·喬姆斯基曾經指出的那樣,中國是少數可以對美國說不的國家之一。作為全球霸主,美國不能允許任何國家對它說不,因為這有可能鼓勵其他國家效仿,讓它不日失去全球霸權。
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美國(兩黨)軍工複合體,正在竭力維持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並且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阻止中國的和平崛起。終止這種做法,要麼是中國停止崛起,要麼是美國最終確信這種努力是徒勞的,並會讓美國自身付出無法承受的高昂代價。這也是為什麼中美競爭很可能成為未來10年左右的常態,而且貿易戰不太可能很快結束的原因。事情最終會變得好一些,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可是,這種競爭卻不太可能導致中美之間發生熱戰,因為雙方的傷亡和損失都將是巨大的。在這裡不會有贏家,只會有輸家。既然前蘇聯和美國在上個世紀能夠避免戰爭,那麼,中國和美國在本世紀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為了維護和平,中國必須擁有並保持應對第一次核打擊的有效威懾力。
中美兩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脫鈎也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兩國曾經有過部分脫鈎的經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和東亞的經濟繼續增長,美國和西方則停滯不前。所以,中國和東亞經濟體是有可能在沒有西方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增長的。此外,儘管全球供應鏈的人為脫鈎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過渡性問題,可一旦某種產品的第二來源被開發出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口控制便會失去作用,這種做法也就有可能停止。
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美元開具發票,進行清算和結算,也都會逐步減少,轉而更多地使用本國貨幣,例如中國與俄羅斯之間,中國與印尼之間。資本管制的目的是管控不穩定的短期資本流入流出,而不是限制長期資本流動。各國都歡迎長期資本流入,但短期資本的進出對流出國和流入國都沒有任何好處。
數字貨幣在零售和批發兩級都有分佈式分類賬的特徵,通過辨別短期和長期資本流動,數字貨幣的使用可以大大簡化資本管制。同樣,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外國公司在中國證券交易所進行的中國存托憑證(CDRs)交易,可以為全面取消資本管制提供一個過渡。中國將會擁有世界最大的儲蓄池,在中國籌資對外國公司是有利的。
近期表現
2021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的GDP實際增長率為9.8%,雖然季度同比增長率從第一季度的18.3%下降到第二季度的7.9%,第三季度再下降到4.9%(主要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就算第四季度出現零增長,年增長率仍會是非常可觀的7.35%。2021年要實現8%的年增長率,第四季度同比增長率只需達到2.6%,這應該是可以的。至於2022年,一般的預期是非強制性增長目標可能設在5%到6%之間。
美國2021年前三個季度的GDP實際增長率為5.0%,雖然季度同比增長率從第一季度的6.3%、第二季度的6.7%下降到了第三季度的2.1%。即使第四季度出現零增長,美國的年增長率也將達到非常可觀的3.8%。而要實現4.5%的年增長率,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長率只需達到3.0%,這也是可以的。對2022年及以後,普遍的預測是美國經濟將能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增長。
當然,還有一些揮之不去的問題,接下來逐一討論。
第一,新冠疫情是否會拖累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但不會非常顯著,最大傷害不會超過1個百分點。
第二,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是否會損害中國經濟?過去幾年中國出口產品一直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但證據表明,它的負面影響是很小的,而且不管怎麼說,中國經濟都不再以出口為導向。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保持了大致的平衡,其經濟現在主要是由內需(家庭消費、公共產品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驅動。
第三,對美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會減緩中國經濟發展嗎?是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會的。但對於真正重要的國家級項目來說,比如超級電腦製造,成本本身並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如今,中國的超級電腦已經全部由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國產部件製造了。
第四,過度擴張的房地產開發商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s)的債務會引發金融危機嗎?目前所能得到的證據表明,這個問題是完全可控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官方債務總和還不到中國GDP的50%,相比之下,僅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就超過GDP的100%,日本的這一比例超過了250%。中國中央政府尚未向房地產開發商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提供任何貸款擔保,而且如果其中任何一家破產,中央政府也不太可能出手相助。實際上,這些債務人中有一兩家違約的話,反倒有助於管控那些難以監管的影子銀行。
第五,包括建材在內的建築部門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需求多有依賴,有可能受到房地產開發商大規模倒閉破產的影響。然而,住宅投資不僅可以由業主房來支持,也可以由出租房來支持。中央政府可以推動出租房的發展,作為業主房的一種可行替代,從而維持建築業的需求。最終,總的住房需求當然是一樣的,但租房和買房之間可能會有另外一種平衡。
長期預測
我們的長期預測顯示,中國的實際GDP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達到29.67萬億美元,屆時美國的實際GDP為29.26萬億美元(按2020年價格計算)。預測還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實際人均GDP仍將明顯低於美國的9.65萬美元,為2.71萬美元(按2020年價格計算),不到美國的30%。
的確,中國經濟不可能像1978年至2018年那樣無限期地持續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長。事實上,一個經驗性的規律是,當一個經濟體的實際人均GDP增長時,其經濟的實際增長是放緩的。附圖顯示了中國、日本和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與各自實際人均GDP的對比。正如預料的那樣,實際經濟增長率與實際人均GDP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
圖表: GDP實際增長率與人均實際GDP
中國、日本、美國
但我們也注意到,中國經濟目前還是在當初日美兩國的實際人均GDP讓它們保持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這一區間內運行。直到2030年,中國經濟都能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長。也許,當中國的實際人均GDP達到3.5萬美元(按2020年價格計算)時,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才會降到5%以下。
結論
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確實非常好,儘管其年均實際增長率可能在6%左右,而不再是10%。此外,中國經濟將主要由國內需求拉動,而不是靠出口拉動。技術進步,也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中國必須保持經濟開放,自力更生不應該等同於完全的自給自足。沒有經濟全球化,沒有2001年加入WTO,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經濟。我們應該時刻記住,必須要雙循環。
也就是說,中美戰略競爭有可能成為常態,在這個10年的剩餘時間裡也許都是如此。但我仍樂觀地認為理性將佔上風,不會有一場熱戰,就像前蘇聯和美國在上個世紀沒有走向戰爭一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