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國際資本分拆中國子公司的動機
中美兩國關係日益緊張,美國矽谷最著名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紅杉資本進行自我分拆,把原來的公司分拆成三個獨立的合作伙伴,其中在中國及印度的業務將採用新品牌,在美國及歐洲則保留紅杉的名稱。
除了紅杉資本外,據報其他國際資本及某些跨國集團都正在研究相類近的分柝計劃,並有意在設立亞洲總部,落戶上海或香港。早前,匯豐銀行集團亦曾有相類近的討論,但近期董事局暫時否決這項計劃。無論如何,據瞭解其他跨國金融機構正積極研究有關計劃。投資者看到中美關係日益緊張,都做好預防措施,特別把中國業務盡可能歸納成一個獨立主體,當中國分部因為美國制裁而出問題時,至少可避免牽連歐美總部。
國際資本把中國業務分拆,其背後釋放出甚麼訊息呢?如果中美衝突而導至內地經濟崩潰,國際機構投資者應該怎樣做才對?
香港回歸之前,有英國資本及少數香港傳統富豪家族曾看淡香港前景,當年他們選擇逐步撤資。即使某些企業保留香港分公司而沒有把賺錢的業務全賣掉,但其總部及上市地區都不會繼續留在香港,而改為遷往英國及新加坡等等。
如今,外國機構在中美紛爭的局勢下,並沒有撤資,反而選擇分散投資的做法,並決定在上海或香港成立亞洲總部。換句話來說,國際資本並不認為中國經濟將會崩潰,反而看好後市,認為這地區的業務將會繼續發展。
紅杉資本把大集團一分為三,把中國子公司剝離,避免當中國子公司受到美國制裁時而母公司會受到牽連。另一方面,這也避免歐美總公司受到打擊時會反過來影響中國子公司的發展。換句話來說,投資者不僅會考慮美國所作出的制裁,亦會顧及中國的反制。
投資者可以自行選擇,看好中國業務的可以直接投資到中國子公司,仍看好歐美市場的則可投資歐美總公司。
某些企業在分拆中國子公司後,還會乘勢來香港或上海上市。當然,這亦可能算是一種「走資」。但要視乎集團集資所得是用來派息,還是繼續投放到中國業務裡。如果是前者,則不過是美國股東在「分錢」,這或許真的會有撤資的意味。但後者則是把所集得的資金繼續投資在中國市場,即表示國際企業對中國前景仍有信心。
總括來說,國際資本分拆中國業務變相是一種看好中國市場前景的表現。此外,它們把充滿增長動力的中國業務剝離,如美國總部只剩下歐美等傳統成熟市場的業務,對美國股票市場將有甚麼影響?
在可見將來,如果中美真的脫鉤,美國公司再沒有「中國生產」及「中國市場」後,美國企業還有甚麼其他增長動力呢?美國公司的股票又能否繼續保持這般高的市盈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