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黃金周後乃夢醒時分
過去3年來,香港商界不斷迫逼政府要盡快與內地「通關」。本年初,香港各界別都憧憬「復常」後,香港經濟將會再次興旺起來。近日,五一長假期間,港人期望內地遊客來港「豪買」及「掃貨」的場景並沒有出現;黃金周後實乃港商的「夢醒時分」。
本年度五一黃金周共5天假期,香港錄得336萬人次出入,遠低於政府估算的461萬次。其中,於100多萬入境人次中,內地旅客共有62.5萬人次,為2019年的6成左右。這並不意味本港的內地遊客生意已復甦了疫情前的6成。原因有三:
1. 於2019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正醞釀爆發「黑暴」,內地訪港人數已在走下坡。如要與疫情前全盛時期作比較,應該參考2017年至2018年 (甚至乎更早之前) 的數據,在人流方面,絕對不及疫情前全盛時期的6成。
2. 翻查資料,2019年的勞動節假期只有4天,本年度卻有5天。以日均計算,本年度的內地旅客訪港人數,只有2019年的一半左右。
3. 據香港零售業界所述,長假期間人均消費只有疫情前的3至4成左右。內地豪客來港「爆買」及「掃貨」的情況並沒有發生。近日,很多內地旅客來港,只到某些景點「打咭」及惠顧各區的特色小吃,其消費模式亦逐漸與國際接軌,「土豪式」消費不再。
根據各大香港零售商的上市年報所顯示,其實,於2014年後,自遊行生意已開始走下坡,並有「旺丁不旺財」之局面。這些年來,國際品牌已紛紛走進中國市場,並於內地開設分店。不少奢侈品牌更把人手及資源都調撥到內地。疫情爆發亦加快了「網購」的步伐,內地消費者早已有不同渠道購買到海外消費品。再加上內地逐步開放市場及削減國際品牌的相關稅收 (包括關稅、消費稅及增值稅),兩地差價不斷收窄。近年,美元升值更使香港的消費品缺乏吸引力。
在這情況下,內地來港消費的模式改變了;香港的藥房、水貨店、化妝品專門店、金舖、錶行、百貨公司及名牌專門店都的表現都是「不似預期」,港商亦到了「夢醒時分」。
除了本欄之外,坊間亦有不少評論文章曾作出相類似的預測。即使「通關」及「復常」後,內地人來港「爆買」及「掃貨」的情況不會再發生。只是香港商界一直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其對世界的認知仍一直停留在20年前。本年度的「小黃金周」表現不似預期,有人認為是因為內地經濟太差,有人更歸咎於內地政府根本不鼓勵國民出國,變相把「小黃周」期間,香港旅遊及銷售表現不理想的責任完全推卸給內地政府。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是事實,西方經濟表現更差,但這就是香港復甦力度不繼的理由嗎?其實,香港早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便已「玩完」。作為一個小城市,其「產業空洞化」的步伐比歐美諸國更快。回歸後,港府縱有鴻圖大計,希望可以與內地經濟及產業鏈融合,但歷6年後至03年宣告「失敗」;「香港故事」早已在當年便完結。當年,幸運之神再次降臨香港,內地推出「自遊行」及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及實現資本化,並容許國企及民企來港集資及融資,已憑空為香港「續命」20年。
觀乎本港的施遊業及零售板塊,內地來港的「土豪式消費」已持續了20多年,還可以持續多久呢?
這20年的時間,足足一整代人。當年暴發的「土豪」階層,現在早已「發財立品」,見識廣了,品味提升了,還會來香港做「冤大頭」嗎?新一代的內地年輕人,還會有興趣來港搶購奶粉及藥品嗎?有甚麼東西是不能透過「網購」取得?很多國際品牌早已把亞洲總部從香港及新加坡遷往內地大城市,並默默地調撥更多資源到內地。內地不斷削減消費貨品的相關稅收,促使兩地零售價格收窄,亦非昨天才發生之事。
到底香港商界是真的在「發夢」,還是一直在「裝睡」?或被「集體催眠」?03年以來,香港的資產泡沫之「起點」在「自由行」。如今,「自由行」消費模式轉型已成為了街知巷聞的事實,香港地產商還可以繼續「裝睡」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