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慎防跌入「波都爾陷阱」

2017-05-15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BOBO1.jpg

在月初的法國總統大選中,中間派候選人馬克龍清脆俐落擊敗極右翼候選人勒龐當選新一任總統,許多人都認為諷刺週刊《鴨鳴報》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確實,若不是《鴨鳴報》揭露保守派總統候選人菲永多年來一直利用公帑僱用妻子出任助手,民望因而急轉直下並破天荒出局,馬克龍恐怕未必能在第二輪選舉中輕易勝出。

近些年來,許多法國傳媒盲目支持既有的政治立場,在讀者心目中已漸失公信力。而《鴨鳴報》作為法國百年老報,在今次選舉期間不辭勞苦地猛挖候選人的醜聞,獲得了社會一致稱讚,也為法國媒體挽回了不少分數。但話說回來,對《鴨鳴報》過多的讚許恐怕也與事實不符。《鴨鳴報》這份自稱不臣服於任何黨派的周報,在過往也曾經出過糗。

法哲學家誤引虛構人物惹哄動

那是七年前的2010年,法國著名哲學家李維(Bernard-Henri Levy)在新書《戰爭哲學》中,引述另一位哲學家波都爾(Jean-Baptiste Botul)的見解,批評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騙子。他在書中說,「二戰結束後不久,波都爾為巴拉圭的新康德主義者作了一系列演講,論證了他們心中的英雄其實是一個深奧的騙子。」

李維的觀點很快在網路上引起一番騷動,並淪為笑話。原來不少人查證後發現,波都爾根本是子虛烏有的人物,只是《鴨鳴報》記者帕傑斯(Frederic Pages)捏造出來的一個哲學家。

事件後來鬧大,但帕傑斯拒絶道歉,堅稱有波都爾這一號人物。而自知理虧的李維則發表聲明承認自己疏忽,過往經常在公開場合多次錯誤引述波都爾的作品,「如同大家所見到的,這是一個騙局」。該宗轟動一時的學術界醜聞才告一段落。

互聯網世界謠言謬誤快速流通

不過,事件也因此衍生出了一個新名詞,叫作「波都爾現象」,即在網絡上搜索一個故事,你會發現同樣的細節和措辭,正不斷地被一批又一批網民不加批判地複製和轉載,但其真相卻無從考核。

在以前,謠言的傳佈僅能以口耳相傳流傳,影響的範圍有限。隨著互聯網興起,網站、網誌和社群網站等也成為了謠言最佳的流傳平台,許多網民往往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不斷分享、轉寄資訊,以致近年假訊息在網上掀起熱潮,「波都爾現象」越來越嚴重。

本港媒體也未能幸免於這個現象。如早前有Facebook群組上載片段,拍到一輛私家車去年八月違法剷上行人路行駛及衝紅燈。當天有媒體的網上即時新聞立即以「妄顧安全」指責車牌的主人、民建聯前觀塘區區議員郭必錚,鬧得沸沸揚揚。後來郭必錚澄清自己是在今年八月才購入汽車,事件才告平息。然而,網絡上流行的仍然是第一個版本,對郭必錚的形象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傷害。

單求「唱好」而非嚴謹求證反招質疑

另一個例子是近來本港社會熱議的大灣區規劃。自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首次把「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後,建制派唱好之聲就不絶於耳,聲言香港若能抓住此重大機遇,將可以改變香港發展速度落後於深圳等周邊城市的狀況云云。而大部分人提出、支撐的數據多是大同小異,一味引述政府或者網上未經查證的數字。

大灣區發展是不是香港「百年一遇的機遇」,尚有討論的空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內地政府提供的數據經常被人質疑造假,連有經濟學背景的李克強也不敢百分百相信。在探討大灣區發展對本港影響的時候,建制派人士不經過嚴謹的求證,便輕易在媒體上造勢和唱好,這恐怕也是跌入了「波都爾陷阱」,反而令港人對大灣區發展有所懷疑。

不得不承認,面對日益浩瀚的資訊海洋,當今世界上已沒有人可以讀完所有的書,再認真的研究者有時候也必須依賴和相信二手資訊或者觀點。而面對資訊的幾何式暴增,未來的「波都爾陷阱」只會越來越多。當站在社會前沿的知識分子如李維也要屈從於這種即時便利的文化時,傳媒工作者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審視每一種資訊時,務必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不要輕易被資訊騙倒。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網絡面試彷彿成為了大趨勢,與傳統面對面形式相比,網絡面試有更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下幾點絕不能忽視!

    嚴崇天  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