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冊:金庸指數

2017-05-16
言冊
文化工作者
 
AAA

DIU1.jpg
曾飾演楊康的苗僑偉在新版《射鵰》扮演黃藥師。(電視劇照)

既然能用一個巨無霸去評價一種貨幣的購買力,那在華語的影視世界,製作金庸作品的能力或許也是一種非官方指標。 

許多人初次接觸金庸的作品都是透過螢光幕,而非書頁之中;由50年代開始,香港的製作公司、電視台無不前仆後繼去爭得拍攝版權,即使不是跟足全套小說情節,像電影《東邪西毒》就取材自金庸筆下的經典人物。猶記得中學時期,同學們極為熱衷虛實摻雜的《鹿鼎記》,甚至有人疑惑韋小寶是否真有其人。 

近日有電視台在晚上黃金時段播出內地製作的《射雕英雄傳》,我們一家人邊看電視邊懷念起各自年代的經典郭靖和黃蓉,卻駭然發現這些香港演員已全是上世紀的人物。到底是什麼令香港影視圈不再製作金庸作品呢?可能是已經製作過太多而不願重覆,但若從更實際的角度看,能力和條件絕對大有關連。 

大部份武俠小說的特色是人物眾多,且位位各有精彩之處,光是要挑選適合的演員當主角已不輕易。再回想當今香港影視圈,我也暫時想不出能擔當郭靖的好人選,更遑論韋小寶那美豔如花、天香國色的七位老婆了。倒是一班香港老戲骨仍可在內地電視劇中飾演師父和大師等前輩人物,反觀年輕一輩的香港演員,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機會當俠客。 

再者小說中的地點莫不是大山大水的好風光,遠至漠北風光、延綿雪山,近到江南水鄉,90年代以前的製作尚且能以廠景應付過去,難道現在還能用荔枝角公園打發觀眾嗎?就算用電腦特技搭救,大概也未能與兼具地理條件和製作成本的內地匹敵了。 

金庸是香港近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現在本地影視圈卻未能夠再將他的作品發揚光大;每晚看到曾經是楊康的三哥變成了黃藥師,加上對不上嘴型的配音,教人如何不唏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