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伊斯蘭國失利不失勢 全球應謹慎面對

2017-05-24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
 
AAA

isis.jpg

儘管已被圍困半年之久的摩蘇爾,並未像阿巴迪和美軍指揮官所期待的那樣被迅速攻下,作為「伊斯蘭國」組織首都的拉卡也仍在該組織掌控之下。但毫無疑問,「伊斯蘭國」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已經是強弩之末,軍事潰敗恐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面對該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戰場的失利,不少媒體和學者為之歡欣鼓舞興奮不已,似乎「911」以來的這場全球反恐戰爭已經勝利在望。失去摩蘇爾和拉卡之後,「伊斯蘭國」組織是否就徹底失敗或是終結了呢?筆者以為,就目前而言,前景似乎並不如此樂觀。當然,我們決不應否定國際社會近年來在打擊「伊斯蘭國」組織方面的努力和成績,包括在摩蘇爾和拉卡戰場的軍事進展,但更不能低估全球反恐戰爭的複雜性和長期性。

「伊斯蘭國」在摩蘇爾和拉卡的戰場失利,乃至其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徹底潰敗,只是一個極端暴力組織在當地遭遇了重大挫折,並不意味著其背後所代表的「聖戰」暴力運動的終結。換言之,摩蘇爾和拉卡之戰的勝利並不代表「伊斯蘭國」的徹底消亡,更不意味著全球反恐戰爭取得了最終勝利,它只是表明我們面臨的國際恐怖活動威脅和全球反恐戰爭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

首先,「伊斯蘭國」組織所鼓吹的「聖戰」思想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穿透力,這一點並不會隨著它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戰場的失敗,或是其領導人的死亡而消失,否則何以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極端分子舍命而往。因此,它今後還會繼續在全球範圍內激勵一些極端分子開展恐怖活動,包括吸引為數眾多的同情者、支持者和仿效者,乃至誘發大量無組織的「獨狼式」恐怖襲擊。

其次,作為迄今最為複雜、最為龐大的國際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組織運作、襲擊戰術、對外傳播方面的「戰術創新」和「戰場業績」仍會激勵世界各地的極端分子爭相仿效,並推動全球範圍內的國際恐怖活動進一步升級。自從該組織誕生以來,我們已經見證了其將常規作戰和遊擊戰術合為一體,並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開展心理戰、宣傳戰和網絡戰的種種做法,這種戰術性突破所顯示的威力正在全球形成強大的「示範效應」。

再次,「伊斯蘭國」中大量外國戰士將會隨著該組織在伊敘戰場的潰敗,而迅速向全球各地擴散。據美國防務官員透露,兩年多來西亞和北非地區已有約6萬名效忠於「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被擊斃。與此同時,另有數千人已經逃離戰區,潛入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社會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末見證了第一波跨國「聖戰分子」擴散的浪潮,拉登領導下的「基地」組織便是其中之一。這些被稱為「阿富汗阿拉伯人」的聖戰老兵們在阿富汗戰爭結束後大多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雖然只有幾千人,但卻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恐怖活動浪潮。當前活躍在伊敘兩地的聖戰分子,無論在數量、來源還是在動員能力和攻擊技能方面,都絲毫不遜色於阿富汗戰爭中的聖戰分子。美國國家反恐中心戰略行動規劃處負責人納加塔將軍最近也在一次演說中表示,就其特徵和規模而言,伊敘兩地外國恐怖分子所帶來的挑戰為近代以來所僅見。

最後,伊敘兩地的暴力衝突短期內恐難以得到徹底解決,此種無休止的戰亂和動蕩仍將為「伊斯蘭國」勢力提供活動空間。眾所周知,目前發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戰亂並不是一場簡單的內戰,而是融合了外部大國和域內大國的戰略爭奪、伊斯蘭教內部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教派紛爭,以及庫爾德人與客居地主體民族之間的利益糾紛等多種複雜因素。在各方還未形成政治共識,尤其是俄美雙方尚未達成妥協的情況下,敘利亞戰亂短期內恐怕難以得到平息。即便未來敘利亞能夠重新統一,在國內千瘡百孔、派系林立的情況下,要想把各色聖戰暴力分子一網打盡也絕非易事。

過去一年多來,已經出現了兩個令人憂慮的新跡象。一是「伊斯蘭國」勢力在伊敘周邊地區(如土耳其、也門、利比亞等)和鄰近歐洲國家的活動明顯增多;二是全球與「伊斯蘭國」有關的無組織、無領導型「獨狼」襲擊活動開始有所上升。對於近年來飽受國際恐怖威脅之苦的國際社會來說,這顯然並不是什麼好兆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http://cn.chinausfocus.com/peace-security/20170519/16232.html
原題為《摩蘇爾之後,「伊斯蘭國」何為?》,現題為編輯所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