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南華也降班 香港足球何去何從?
南華已經申請降落甲組作賽。(新華社資料圖片)
作為香港足球班霸,少林寺南華突然於日前宣佈自動降班,震驚球圈內外。昔日能夠吸引廣大市民入場支持,「坐爆」大球場的南華,今天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不敢令人感到唏噓宛惜,同時讓人反思《鳳凰計劃》的成效。自推行改革,成立香港超級足球聯賽(港超聯)後,香港足球雖偶有佳作,但是整體進展不如預期,未來發展仍是一片空白,究竟香港足球何去何從?我們不妨從入場人數、球員薪金及賺錢能力去分析香港足球的缺陷。
入場人數寥寥可數
近年,在香港隊比賽時,市民均十分支持,屢次「迫爆」旺角場,營造十分熾熱的氣氛。可是香港人對港超聯卻冷淡得多,《鳳凰計劃》其中一個目標是在5年內將賽事平均入座率提高至3,500人,可是2015-2016年球季場均只有1019人入場,於今個球季更跌至場均920人入場,入場人數每況愈下,令人擔心。除了港超聯水平不足以吸引市民入場外,某些場館更有自身的限制,如將軍澳球場位置偏遠,又不准打鼓,難以營造氣氛,球迷自然減少了到場打氣的意欲。
球員薪金不足以活口 身兼多職是常態
早前理文流浪的行政總監馮嘉奇接受媒體訪問,分享他與球圈人士討論球員薪金的討論,他為球員說話,反問如果球員只有4000港元的薪金,如何生存。他獲得回應是:「唔夠就問阿媽拎」這個答案道出香港當職業足球員的辛酸。有不少年青球員為了一圓足球夢,不惜身兼多職,早上練波,晚上再做兼職幫補家計。沉重的生活負擔不但令球員沒法集中,更令球員要經常憂柴憂米,影響其發展。
香港足球蝕錢收場
南華前足主張廣勇說過:「香港足球是蝕錢的,你諗都唔好諗賺錢。對於足球的投入,不能以商業角度去做,又花時間又無回報,門票又不能賣得貴,球場又要抽佣20%。 從商業角度講是『蝕硬』,所以一定要以貢獻的心去做,才會覺得有回報。」然而,他投入南華會的數千萬,獲得的回報是怎樣,大家心裡有數。另一班霸東方的投資者黎同光也常說:「搞波是為興趣」,「想賺錢別搞體育」。可見,一支足球隊的命脈不是在於傳承或其理念,只是老闆的玩意。球隊沒有賺錢能力,要依靠老闆資助,然後老闆離開,球會降班,這絕對是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面對如此困境,香港足球如何走下去?我想政府、球員、班主及商家應好好坐在一起,商討對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