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AlphaGo之父揭秘世界級殺手誕生的真相

2017-06-13
許復
資深媒體人
 
AAA

ALPHAGO1.jpg
AlphaGo之父德米斯 · 哈薩比斯。(新華社資料圖片)

面對著世界各國來的媒體,一位19歲的中國少年語帶哽咽:「他實在太冷靜了,而且不給你任何希望,」哭得眼睛紅腫的年輕人是柯潔,他是當今全世界的焦點之一,坐在棋盤前,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卻被一位「看不見的對手」毫不留情地擊敗,「與他對戰,我感到無比痛苦。」語畢,少年的眼淚滑落,全場則報以掌聲。 

從三屆歐洲圍棋冠軍、中國籍的神童樊麾,到來自韓國的世界棋王、九段棋士李世石,再到最近在媒體前淚眼汪汪的世界冠軍柯潔,這些少年英雄,在這傢伙跟前一一敗下陣來。「他」究竟是何許人也?其實,這位剛奪得圍棋世界「武林盟主」的人物,並不是一個「人」,而是Google 旗下 Deepmind 公司所研發的一個人工智能程式 AlphaGo。 

「我會抱必勝心態、必死信念,一定要擊敗 AlphaGo!」這是柯潔在賽前的豪語。沒想到,那位創造AlphaGo、被媒體封為「AlphaGo之父」的傢伙,卻淡淡地笑著回應:「我們發明 AlphaGo,目的並不是要贏得任何圍棋賽。」聽到這裡,一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那位抱著必死決心想要證明人腦比人工智慧還高超的中國年輕人,層次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AlphaGo之父」名叫德米斯 · 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他在英國劍橋大學就讀計算機科學本科期間,與圍棋結下不解之緣。除了上課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待在棋社與戰友們切磋棋藝。多年以後的哈薩比斯,開發了這款AlphaGo,卻志不在戰勝任何對手,他心中所想究竟是什麼? 

我們要先來聊聊「劍橋現象」(Cambridge Phenomenon)這個詞彙。 

這一個詞彙組合,首次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1980年11月的一篇專題報導中,所直接描述的是劍橋大學及周圍與大學城緊密相關的高科技產業集群,以及所培育出的人才為世界帶來的影響力,而更廣泛的意義,則是傳達了劍橋大學800年傳承的科技與人文兼容的平衡思維,以及不斷求新、求變的創新力道。 

「劍橋現象」這個詞彙出現以後,更多學者開始探討其背後的影響力,包括為什麼這裡會成為全球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地方?難道是因為康河的風水極佳?對了,如果我們把風水的含義解釋為「氛圍」,那麼,一大部分的謎團就能解開了。 

劍橋大學最獨特的氛圍就是「共創」與「共享」的氛圍,在這裡,你看不到任何一棵高聳入雲霄的巨木,你卻能時時刻刻看到百花競妍的美景。我尤其鍾愛的是傍晚時刻,靜靜坐在康河邊的草皮上,雙眼闔上,時辰一到,耳邊會想起此生ㄧ聽過便忘不了的鐘聲 — 那是劍橋大學31所學院一塊兒響起各自鐘聲的合鳴,叮叮噹噹,各敲各的調,但是,竟然「合奏」地毫無違和。
  

是巧妙的安排也好,是歪打正著也罷,800年來,這始終是劍橋的學風,即便這裡集結的很可能是來自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但是,你卻很難在這座大學城內外嗅到驕矜的味道,因為,「分享」的能量流轉,遠遠大於「展現」的意圖,再驕傲的人,在這裡都會學習到如何謙卑,以及如何用「共創」與「共享」力量去參與世界。 

除了「共創」與「共享」,還有一個重點:「回饋」。在這樣的前提下,「劍橋現象」的實質力量,也必然地展現在產官學之間的相互支援上,從大學城內外的每一份子,到周邊科學園區,以及所有的產官學相關機構,每一個角色,在隨時「給予」的同時,也都同時在思考自己可以怎麼「貢獻」。而做到「共創」、「共享」,以及「回饋」後,八百年來的劍橋,不斷提醒著學人的就是:如何在經歷這樣的三個層次後,在完成個人理想的過程中,同時思考並實踐「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件事。 

前不久,德米斯 · 哈薩比斯回母校劍橋大學演講,他說了,「比如天文學家利用哈伯望遠鏡觀察宇宙,我們利用 AlphaGo,也是為了探索圍棋世界中的奧秘。」他強調,人工智慧戰勝人腦,或者說,在一場圍棋比賽得勝,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哈薩比斯相信,技術層次不斷進展的AlphaGo,不久的將來還會協助人類建立氣候模式,以及分析複雜的醫學資訊,「我們要測試這套人工智慧演算法,進而搭建有效平台,最終目的是應用到真實世界,讓全人類的生活更好。」他在距離流淌了800年的康河水不過數十呎的、自己曾經琅琅讀書過的學院殿堂,對著滿座的學弟妹們笑著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