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如何在後真相年代理解林子健事件?

2017-08-17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cctv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 閉路電視片段截圖)

林子健聲稱被擄事件,於周一晚發生戲劇性變化。首先是傳真社於晚上十時左右報導,成功搜集及整理近案發地點的砵蘭街,附近九段閉路電視片段,顯示一名身形及衣著均類似林子健的男子,當日下午獨自離開砵蘭街,並未如林聲稱在砵蘭街一帶被擄。林子健回應時,指該戴口罩及鴨舌帽的男子不是自己,形容事件「匪夷所思」。 

然後,林子健當晚午夜旋即在其寓所被拘捕,涉嫌以虛假資料誤導警務人員。警方表示,翻看閉路電視片段,發現林子健報稱的被擄經過跟調查有出入,亦相信他自行坐小巴安全離開旺角。 

什麼人相信什麼版本 

以上事情發生後,大家對事件都有了不同的立場和看法。這件事其實很生動地展現出世人立場先行、充滿動機論和偏見的思考特色。歸根究底,你相信哪個版本,專心尋找哪方面的證據,反映了你在心底裏的政治信仰。 

• 若然你一直對民主黨抱有懷疑或厭恨,你便會嘗試找出林子健做假,林可能是臥底/民主黨可能是鬼的證據,從而向林子健/民主黨如何設計摧毁整個反對派誠信的角度出發。 

• 若然你相信中共最邪惡,港共政權十惡不赦,你便會千方百計說服自己及別人,國安及警察是事件的最終幕後黑手,民主黨、林子健(甚至傳真社)都是受害人。 

• 若然你是林子健的支持者或同情者的話,林子健對傳真社片段的一句匪夷所思,令你亦可能開始懷疑傳真社的背後,是否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整件事件發展至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很多證據還是藏在黑暗處,距離真相大白還有一段頗長的距離。事件十分可能會進入刑事司法程序,屆時警方掌握的資料便會呈現在公開的法庭審訊中,公眾實在可以稍安毋燥,讓子彈飛多一會兒。(編按:案件已於周四提堂) 

如何應對後真相年代的撲朔迷離 

在這非常對立及撕裂的社會中,我們面對的世界可能會越來越匪夷所思;誰對誰錯誰忠誰奸,在資訊發達和社交媒體時代,可謂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 

盡量放低個人立場,以開放態度接納不同的假設,盡力客觀小心求證,對疑點提出有建設性的疑問,促進健康理性討論,應該是現今社會較正確的處事態度。傳媒要獨立、認真、不偏不倚、撇開自我(無論是機構的還是個人的)政治取向及商業利益,為公眾揭示真相,應該是在任何時代背景下的不二原則。 

記者專業的悲哀是,有時離真相越近,發現真相可能與自己信仰希望相信的版本越走越遠,但基於忠於專業,記者亦必須把蒐集回來並經過核證的資料,完全呈現在公眾面前,讓讀者判斷及讓其他人在這基礎上繼續分析及發掘更多的事情細節。 

混沌年代更顯專業記者可貴 

在林子健事件上,傳真社在核實及整理片段後,第一時間把所有片段公開,並隨即交代如何及為何在警方及其他傳媒到場調查之前,率先集中資源,游說事發地點附近商戶提供閉路電視片段,亦清楚解釋如何整理片段中可能不準確的時鐘,以確保將不同片段排列成正確的時序。 

當然,有關片段和交代並未能完全滿足到所有對真相的追求,例如部份路段未有閉路電視覆蓋,或記者未能成功取得有關片段,令部份十分關鍵的情節(如片段中主角帶上帽子和口罩的前後一刻)仍然石沉大海。然而,作為有需要維持公信力和維護自己聲譽的傳真社,筆者認為它已大致履行了傳媒的全部責任。 

對於部份論者抨擊傳真社的公信力,筆者認為論者可以批評該社的調查和報道方法,但一下子在無實質證據下把某傳媒或通訊社扣上「歸邊」、「收了錢做嘢」等帽子,實在是過敏的反應;而這些動機論、陰謀論,亦無助大家在真相越難被發掘的後真相年代中認識事實和事情的本質。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為何泛民始終不肯認錯?如此一群沒有擔當的烏合之眾,我們香港人的未來,又豈能再交予他們手上?

    寒柏  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