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國民教育宜軟不宜硬 三國、金庸屬入門
(三國志13遊戲截圖)
曾經,家長和學生上街遊行和罷課反對國民教育,最終政府態度軟化,並於2012年10月8日,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部分反對人士質疑國教科有「洗腦」之嫌,因此堅決反對。當然,有違常理和顛倒是非的「洗腦」教育是應該被反對的,但一般的國民教育、身分認同卻是好事。
國民教育應是個籠罩的大環境 不應如學術科目般教與學
國民質素和民族性是本,國民教育課是末。假如整個社會都有良好質素和民族性,基本上是不需要在課堂上學的。如果質素和民族性有問題,那國民教育課只會事倍功半,拉牛上樹。真正良好的國民教育,應該來自社會上每一個腦袋、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而不是只在課堂上學到。以日本為例,他們有極強的自覺性,大部人都知道盡量不要影響和麻煩到其他人,因此不會在街上做出如大聲說話的行為。如果社會上每一個都不這樣做,基本上日本不需要刻意開一課國民教育去教導下一代不要在公眾地方大聲談話。因為他們早就在社會中透過模仿和觀察學到,受到社會氣氛所感染。這樣的教學比印在書本上公式化的社會「規條」來得更具體、易理解和具說服力。日本人的民族性,也是在無形之中一代傳一代。政府沒有每天的洗腦教育要國民愛日本,要用國貨等。但他們約定俗成就是喜歡用日本貨,重日語而較輕視其他語言。
香港乃至中國有獨特優良文化 軟性和間接宣揚更有效
中華文化中,實在有太多傳統的智慧和優良的文化。例如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值得我們,甚至世人研究及學習的。但是,究竟透過書本和學術性的討論,是否最能令我們的下一代學到及應用這些美德呢?相反,假如將這些思想過份理想化和學術化,過於「離地」,學生會認為課本內容根本與實際做人無關,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我認為最佳的國民教育可參考美國愛國思想和國民教育的宣傳方式。美國教育不會開宗明義要學生愛國。反而不少電影、電視節目更會描寫政府的黑暗面,提醒大家要時刻監察政府。美國的國民教育來自不同媒體的滲透,無孔不入,但絕對不會排山倒海地宣傳,令人反感。例如,近期最熱門的英雄電影,主角們都會不自覺流露著不少美國人推崇的特質,例如尊重自由、人權、肯為他人犧牲和保護弱者等。故事中沒有洗腦式的宣傳,只會客觀地描述這些主角的思想行為,是否要學習則留給觀眾定奪。反而,這樣的潛移默化,更易入口。
三國、金庸是我的國民教育
關公的智仁勇、劉備的愛民如子和孔明的典型儒生形象在我小小腦袋中一早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筆下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和豪杰之間的守信和義氣,更成為了我的核心價值觀。這樣的間接教育,實在比中文科書本式的大道理來得深刻,來得實用。假如政府真的有教好下一代的心,而非為做而做的話,不妨跳出一般行政思想框框。試試撥款推廣三國和金庸,例如是投資合拍三國和金庸劇集或YOUTUBE微電影,將現時香港文化博物館中金庸館改為常設部分甚至擴充。我認為這樣的軟性教育,實在比開宗明義的國民教育科來得實際,來得高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