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重設國民教育科 需具備四項要素

2017-08-30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edu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政府於2012年曾經建議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非強制性開展的小學一年級至中學六年級的新獨立學科。當時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及質疑,甚至激發了一連串的遊行及絕食,政府最終也擱置計劃。 

對於開辦國教的最大爭議,就是怕學生會被洗腦和荼毒。近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接受傳媒訪問,表明未來必定要重推國民教育,聲言要加強青少年對中國的認識和身份認同感。新政府有意重推這個備受爭議的項目,雖有其理據,但相信要花的功夫不少,要說服香港市民接受國民教育科,首先要確保科目不會成為被外界批評的洗腦科目。 

要介定該科目不會對學生洗腦,政府必先向外界確保推科目具備以下四個要素:具有一個開放自由的言論環境﹑國教課程的內容予學校和教師有執行彈性、老師的教授方法及學生擁有一定程度的批判能力。 

宜鼓勵學生多角度認識課題 

雖然近年香港有人認為言論自由遭蠶食,但客觀而言,香港仍擁有寛鬆的言論及新聞自由。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於 2016年公佈的人類自由指數排名表中,香港仍名列榜首。因此,學生在課堂以外仍有很多機會在互聯網、傳媒看到其他人的立場、社會的其他面向。兩者加起來能豐富他們對一件事的認識和了解,因此也有助他們對中國國情有較整全的思考。國民教育課程應鼓勵學生透過互聯網和課外書等渠道,多角度了解課題和完成功課。 

第二,有關國教課程的內容,教材應由學校訂製,課程由學校主導。官方只提供指引及監察其教學內容,如此可避免由官方要求灌輸某些愛國思想或內容等。只要政府答允開辦國教課程之前,訂好書面的契約和課程準則,清楚列明本地學校就課程內容編訂有一定彈性和自由度,應可有助吸引輿論支持。面對外界憂慮官方作干預的問題,亦應與內地的教育單位及中央多作溝通,確保國教課程內容以本地學校為主導,但不妨與內地作一定合作,例如舉辦文物史蹟交流考察團和短期的內地遊學團。 

國教科老師應曾在本港就學 

至於老師的教授方法也相當關鍵,日後香港可能引入愈來愈多的內地教師來港。而內地的教師因受內地教育制度影響,可能立場較為偏頗。相反,本地的教師都經歷著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至近廿年回歸中國香港所面對的種種轉變,加上近年李旺陽被自殺事件、銅鐲灣書店事件、中國對待劉曉波及劉霞的方式等等,相信這一代的老師們均不會對中國政制或管治理念能有較全面的批判思維,不會抱有不合理的擁謢。教育局只要明確規定任教國教科的老師需曾在港接受一定年期的教育,例如完成中學或大學課程,以確保他們的教授方法能讓學生有思考空間,當可釋除外間的疑慮。 

最後,學生是否會被洗腦,還要看他們是否有批判能力去明辨是非。正如之前所述,坊間也有不少渠道、資訊去補充國教課程上的不足。加上中學生所上的通識課也有教導、幫助學生建立批判能力,因此只要學生能以持平的態度去分析國教內容,則難出現現時所述的被洗腦情況。學生有充足的批判能力,取決於課程的制定和考試指引。國教科假若考試評分準則是要求學生答到官方立場的答案,最終學生仍被迫跟從背誦,變成洗腦。是故國民教育科的評分準則應參考現時中學的通識科,容許學生按自己立場就一定批判性的問題作答,而且不同立場只要言之成理仍能取得高分。 

筆者曾在中學及大學參與過單元式的短期國情教育課程,內容實在有助了解國程,例如介紹政府、航天科技等。當然也會有褒揚中國發展進步的地方,但當中也有課堂由大學學者探討政府的腐敗程度和三農問題等。可見只要推行得宜,也不一定會帶來洗腦的情況。 

香港回歸成中國的一部分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了解國家也是人民應盡的本分。現今年輕人對中國國情認識實在不深,筆者曾接觸不少中學生,更是連中國有多少個省也不清楚。因此只要能具備文中所列的四項要素,推行國教,讓下一代學生可以對自己國家有較多認識應是美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極少數人,也包括媒體人不便公開反對學生北上交流,卻陰陽怪氣地說應讓學生從正反兩面了解內地發展,例如不僅要看到經濟高速發展一面,也要讓他們了解內地存在嚴重的貧富差異的一面。而讓學生從正面了解國家,從而增強愛國意識,合乎推理邏輯;說直白一些,讓學生北上了解負面信息的人並非愛國,也不宜教導學生。

    吳幼珉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