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港澳矛盾 折射大灣區路難行
颱風對澳門帶來極大破壞。(新華社)
澳門風災演變成港澳網民之間罵戰,更觸發港澳矛盾。澳門的哥聽到上車的是香港記者更一怒之下拒載,而罵戰背後反映了兩地民眾的社會文化差別,以及社會發展下檢視自我價值的演化。除卻不少引起矛盾的評論,說穿了都是一些人缺乏一顆同理心。不少評論抽離了兩地的社會狀況,認為民眾必定認同香港從嚴問責的文化。
香港過去向一直來打著小政府大市場的旗號,但這只停留於商業範疇。回歸前港英政府為了挽留香港人心,推出不少基建及社會政策,不知不覺介入了小市民生活。歷年來的公屋、居屋、公立醫院、綜援、保安和康體設施等等,這些公家服務大家必定使用過。
由七十二家房客的年代,那時大家有事會自行想辦法解決,慢慢變成將大大小小的訴求訴諸政府。當社會有問題出現的時候,不論個人或傳媒都會先要求政府解決問題,發現錯處就立即問責。這樣的現代化模式社會運作,在香港發揮得極致。今時今日普遍指罵政府的人都十分兇狠,習以為常。政府亦承襲了西方那種接受監察,尊重言論自由的傳統。
澳門社區凝聚力強 難容港人指點
但反觀澳門,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經懶理當地社會,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在「人少、地少、資源少」的局限下,只集中在娛樂經濟發展及加強社會保安層面上著力,甚少提出花費巨大的長遠社福或基建政策。換言之,澳門一直保留強社會弱政府的狀態。市民遇到問題多會向就近的社會團體而非政府部門求助,加上人少,社區凝聚力強,澳門一直保留著那種「澳門人為一體」的人情味。風災後香港人忽然群起攻擊澳門這樣不是,那樣不是自然惹來反彈。加上澳門政治文化向來非一舖清袋,反而講求好來好去。而政府與地區社團領導屠,基本是同一骨幹,少數香港人攻擊澳門政府官員,社會上自然有團體組織反擊。
近年港澳兩地的經濟發展差異縮窄,加上中央政府對澳門的誇獎,都令兩地民眾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出現極大轉變。過去十年澳門經濟發展驚人,人均GDP已穩坐亞洲第一,本地居民的收入中位數已經躍升至每月澳門幣18000元。澳門在中央政府眼中是一國兩制的模範生,善用機遇,穩定繁榮。今日的澳門,已非回歸前的所謂香港後花園,而是東方拉斯維加斯。它在中國有獨特的位置,與香港同樣是一個政治特區。經濟成果與政治口號,著實培養出澳門人的自豪感,自身感覺政治地位提升至近幾十年來的高峰。但今次香港人仍以大阿哥教訓小弟弟的口吻,叫澳門學風暴預測、修建排水系統等等。再回頭看看香港的景況,經濟停滯不前,社會撕裂,澳門人當然心中有氣,認為香港這過氣一哥,還憑甚麼對這位長成的青年才俊說三道四。
各地存差異 大灣區合作或有矛盾
在泛珠三角長大成人的已不只是澳門,深圳,廣州,甚至中山都各自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港澳目前的關係就如一面鏡,折射出香港未來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的前路。無論如何,以港澳民眾過去建立的關係及文化扭帶,相信大部份的香港市民對澳門政府的批評都是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亦不忿澳門的朋友被無能的領導欺負,希望為他們發聲。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較另一種優越,只有更加適合及利民。少數香港人無必要將自己一套價值強加別人之時,澳門的朋友也可心平氣和想一下,要避免不幸事件重演,如何按自己需要,加強對權力機關的監察才是持續發展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