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喜馬拉雅山容得下中印兩國

2017-09-07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上海反恐研究中心理事
 
AAA

INDIA.jpg
中印兩國對峙已將近兩個月。(大公報資料圖片)

中印兩國對峙已將近兩個月,這場對峙如今看起來更像是現代國際關係中的一場“膽小鬼博弈”,即雙方互相向著對方驅車而行,最先避讓的一方或會被恥笑為“膽小鬼”而喪失聲望,如果雙方都選擇拒絕避讓,兩車將會出現正面相撞,最終都會成為失敗者。

對印度來說,似乎已經算定中國會因為國內政治、“一帶一路”等考慮不可能輕啟戰端,故而對中國的警告和勸說置若罔聞。事實上,無論中國是否採用軍事手段,印度已然在這場對峙中處於下風。

首先,雙方對峙地點在中國和錫金的傳統邊界地區,印度早已在國際條約中承認了這一點。印度目前之舉只會在國際社會上造成長期霸凌弱小鄰國、無視國際條約的印象,對其國際聲望和形象並無任何助益。其次,對峙不僅無助於邊界問題的解決,對於未來邊界談判更加不利。此類對峙更不可能阻止在這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還會促使中國以此為契機,加快在這一地區開展基建的速度和規模。最後,印度的做法還將進一步減少兩國之間並不深厚的戰略互信,增大其來自北面的戰略壓力。

長期以來,由於台海問題懸而未決,中國的戰略主導方向一直在東南沿海,印度此舉或會促使中國不得不加強對印度方向的戰略投入,在這樣的戰略競爭和軍事對抗中,印度未必擁有很大優勢。


中國築路只為印度藉口 顯示無誠意解決紛爭

按照印度官員的說法,中國在洞朗地區築路威脅到了印度戰略通道的安全。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個子虛烏有的託詞而已,根本原因則是印度這些年來對中國快速崛起的憂慮和抵制。

在今年6月初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度被接納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上海合作組織在成立之初正是為了解決各國之間的邊界問題,隨後才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地區合作機制。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為了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安全環境,曾經積極謀求與存在領土爭議的周邊鄰國進行邊界談判,最終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順利解決邊境劃界問題。

相比之下,印度對於解決中印邊界爭端毫無誠意,直到今天還在幻想和期待中國作出毫無原則的讓步。針對近些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也一直態度曖昧,不僅拒絕支持相關項目,對於參與該倡議的周邊鄰國也頗多微詞。以此觀之,洞朗對峙和抵制中國產品等做法不過是印度擔憂並試圖阻撓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已。揆諸歷史,世界上並沒有通過阻止別國發展獲得安全的成功先例。無論是阻撓中國在洞朗地區築路,還是抵制“一帶一路”倡議都不可能加快印度自身的發展,更不可能給印度帶來更多安全和信心。與其被動地擔憂和防範中國崛起,不如盡快抓住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積極地參與到中國的開放式合作倡議中,尋求共贏式合作與趕超型發展。

中印應求同存異 致力合作

中國有句古話:朋友可以選擇,而鄰居卻是無法選擇的。中印作為比鄰而居的亞洲國家,雙方已經在喜馬拉雅山兩側友好共處了數千年,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陷入子虛烏有的安全困境而不能自拔呢?中印兩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不僅有着共同的被殖民歷史和苦難經歷,也都面臨著發展經濟、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更新基礎設施、保護環境等一系列現實挑戰。

在國際舞台上,中印兩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傳統上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印同屬擁有深厚東方文明傳統的國家,兩國理當藉助東方文明智慧開創一種全新的大國交往模式和國際政治文化。對中國來說,無論是歡迎印度參加“一帶一路”建設,還是歡迎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這樣的地區機構,都已經向印度展示了中國希望與印度攜手發展的戰略意願。對於謀求革故鼎新、振興印度的莫迪政府來說,除了在洞朗地區冒軍事衝突風險進行徒勞對峙之外,或許還應該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一句話,喜馬拉雅山足夠大,容得下印度和中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zh.chinausfocus.com/peace-security/20170829/20364.html)

延伸閱讀
  • 9月12日,第七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係分論壇在京舉行。與會中外嘉賓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圍繞「國際格局與秩序演變中的挑戰與機遇」主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中評社  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