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如果資優兒還是要考香港公開考試……
兩名數學神童沈詩鈞(左)及羅宏博(右)。(圖片來源:大公報、文匯報)
近年,越來越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發展。不少家長為發掘孩子潛能,都努力讓孩子嘗試不同的興趣班,希望培育成為專長。最近就有移民蘇格蘭的數學神童羅宏博,以十三歲之齡入讀研究院。如果有留意,就不難發現不少成功把資優潛能發揮的港產青年人,都有功不可沒的父母。由當年的數學神童沈詩鈞,到今天的羅宏博、甚至唱歌了得的Celine,如果他們的父母是基層,留在香港接受香港的傳統教育,故事又會發展成怎樣?
資優生的特質
資優人士一般會被視為擁有高智能,但除了高智能外,資優可以泛指為擁有特出的技能,例如在某學科表現特別出色、在藝術或體育項目中有特別的天份等等。由於資優並沒有一個單一準則,要發掘資優兒童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該名資優兒童的專長不是直接與學術有關,則更難留意得到。到底孩子是資優是福還是禍,是不少家有資優兒的過來人都有過的想法。如果資優兒童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學習內容太簡單或不是他們興趣範圍之內,則會很容易產生不同的行為與社交問題。
香港資優教育的缺陷
教育局雖然設有資優教育部,但細看教育局的政策,就知道他們沒有把資優教育部視為專責培訓香港資優兒童的項目,而是將其定位為支援校本資優培育的部門。以現時資優教育推行的模式,不論是全校式還是抽離式都是以校本為主。試問以一般學校的情況,到底可以為資優學生提供什麼培訓,以充分發揮他們所長呢?光是談升班制度,就可見到現時資優教育的問題。要是一個數學神童在香港每年就與其他人一樣,慢慢升班,他走的路已經比他原本可有的發展慢很多。要是該資優生只是會有某些學科的特殊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如語文表現平平,他更有可能連升讀大學,再深度訓練所長的機會也沒有。
相對歐美等地有長遠的教育政策,以及開放的學習環境,期望日後本地的資優學生也可以在本地發揮所長,將來回饋社會。但基於現時本港教育與資優發展所限,資優學生與其家庭很難在香港好好培訓所長,到最後損失的不只是當事人與其家庭,更是整個香港社會於人才上的損失。對比起其他發達地區,香港教育制度包容多樣性的能力可謂相當低,不論學生是資優還是有學習困難,最終還是需要跟從傳統教育的階梯。
辦好資優教育只是增強教育多樣性的一部份,而香港資優教育的限制正好說明了現時工廠式教育的一大漏洞。當教育局開始推廣STEM教育,政府又花了不少錢以成立創科局,如果不加緊在各方面配合培養下一代資優生成才,則是埋沒了未來社會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