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黃營宜痛定思痛,反思「佔中」為何「失敗」

2017-09-28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umbrella1.jpg

就結果來說,「佔中」是「失敗」的,並未為香港成功爭取普選。3年時間已經過去,現在正是時候痛定思痛。

首先,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下,特首產生辦法毫無疑問以普選為目標;可是,黃營要爭取理想中的「普選」,卻恐不是一件易事,故此「佔中」不能完成目標絕對是非戰之罪。然而,除此以外,「佔中」的「失敗」其實不限於此;關鍵是,「佔中」以後非建制派似沒汲取教訓,尤其是直面回應「失敗」原由。

「佔中」的一大敗因,乃沒能做到「道德感召」。起初,「佔中」的確開局不錯,一幕幕催淚彈橫飛的畫面,誠然令不少市民義憤填膺,矢志站在「雞蛋」一方抵抗「高牆」。這一階段,「佔中」支持者數量無疑處於上升軌道。然而,隨著政府沒再使用更高武力,甚至收起武器轉採「去武力化」策略,「佔中」氣勢便漸見頂。期間,許多謠言包括「警方開槍」、「解放軍入城」等紛至沓來,雖則能夠激起示威者一時怒火,惟事後看來,凡此種種沒有兌現的說法,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消耗士氣及憤怒值。「道德感召」無以為繼,乃「佔中」由盛轉衰的一大轉捩點。

佔中錯在將市民推到對立面

隨著佔領道路的時間延長,「佔中」不單沒有發生流血慘劇,其造成的擾民負面影響且逐步浮現。無論怎樣強調「佔中」參與者的和平與愛,包括學生都自發自修、整體秩序大致良好,不過,這都無法掩飾「佔中」的堵路問題。事實上,愈來愈多市民與佔領者爆發衝突,也意味雙方矛盾的不斷升溫。始終,「佔中」有個重大策略錯誤,就是將市民推到對立面去。的確,抗爭對象從來不應劍指市民,所謂「佔領中環」可以癱瘓香港經濟,從而令香港和北京政府付出沉重代價,但到頭來,淪為「政治人質」首當其衝的只是普羅大眾。此外,佔領地區擴至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等,亦僅令更多市民受到影響,對於政府來說可謂「不痛不癢」;更莫說,好些地方龍蛇混雜,遂衍生出許多不利消息來。

以上兩點,先是「道德感召」元素急速滑落,加之擾民問題愈趨凸顯,均導致「佔中」的社會觀感由正轉負,整個運動並因而漸漸邁向衰敗。其中,不知見好就收,沒有把握戰機最好時收割成果,反而無能為力般坐看形勢敗壞,包括出現「拆大台」等分裂窘況,「佔中」的徒勞無功恐已寫在牆上。

至於其後出現的鳩嗚抗爭、旺角暴動等,非但沒有任何「道德號召」作用,亦令不少無辜市民以至無辜警員受害,堪稱是幫倒忙。

最近上映的韓國電影《逆權司機》,便很好描述了光州事件這場民主運動,值得香港借鏡。(溫馨提示,不想「劇透」的讀者,可以跳過此段。)片中男主角慢慢由親建制變為反建制,正是「道德感召」所致,不願看到政府以子彈、坦克等武力鎮壓手無寸鐵的示威學生;另外,韓國政府在光州實施戒嚴令及封鎖令,也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是,套諸香港「佔中」,「道德感召」程度固然遠遠不及,事後回望催淚彈更恐是極低程度的武力,而更要命的是,在港阻礙市民的亦非當權者,反之港府則是致力恢復社會正常運作......

黃營需作理性反省

於此「佔中」三周年之際,黃營誠應在歷史中學習,甚而在錯誤中學習;一再緬懷過去,又或緬懷失敗,實非香港繼續向前發展的應有態度。試問,如果純粹感性出發,而無任何理性的反思反省,這又跟儀式化般每年唱唱歌、喊喊口號、舉舉蠟燭有何分別?

黃營至今尚未正式接受「佔中」的「失敗」,包括好好「定性」事件及自我「批判」,有人且還繼續沉醉於上述敗壞操作,既棄道德不顧、更不惜擴大與主流民意及主流價值觀的矛盾,情況就使人搖首不已,人心向背實在可想而知。另外,在修補社會政治撕裂方面,包括修補黃營本身的政治撕裂,「佔中」以降的進程亦嫌緩慢,好像在最新補選安排上黃營便不見任何共識基礎。

說到底,如何令香港的民主運動重新回到「道德感召」與「利民利港」的正確軌道上,對此意識形態的塑造,黃營必然是責無旁貸的。雖然,鳩鳴和旺暴相信都不虞再度發生,惟要進一步撥亂反正,迄今而言依然任重道遠。當然,最後的最後,一切均須符合「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實乃所有事情的終極基礎;「佔中」希望爭取一個違反《基本法》的「普選」,其「失敗」結果無疑一早寫在牆上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昨天是佔中三周年,今天各報章都有撰文評述。回歸迄今,影響香港政治生態的社會運動,以佔中為最,應無疑議。

    鮑渤  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