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三週年 香港社會應有的反思
2017-09-29
AAA
昨天是佔中三周年,今天各報章都有撰文評述。回歸迄今,影響香港政治生態的社會運動,以佔中為最,應無疑議。
佔中運動的最早構思,是不惜以違法手段逼使中央政府就範,以達致「具國際標準的雙普選方案」。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在《信報》撰文,標題赫然是《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對佔中的目的與手段表露無遺。
我們姑且不論癱瘓中環這個香港資本主義心臟的出發點是否良善。但公民抗命和「違法達義」的做法,從一開始就是謬誤。對中共黨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北京從來都是吃軟不吃硬的主,在處理國內、國際事務何曾迫於壓力而俯首稱臣?美帝和“蘇聯老大哥“都唬不住,遑論“書生論道”的佔中三子。所以說鬧騰了89天的聲勢浩大的佔中,充其量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戴耀廷提出的口號是“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但當時的場面非常火爆。由於市民的高素質和香港警方的克制,佔中沒有流血收場,確實是萬幸。這個結果是歐美警察和示威者對抗時不太可能出現的奇蹟。
轉眼三年過去了,我們幾乎找不到因為佔中而令香港變得更美好的例證。但占中令香港法治受損。香港社會撕裂、分化與低迷,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重。佔中還導致傳統民主派分裂,一些人曾經的同路人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而出走,更間接催生了本土派、自決派,導致「港獨」思潮的冒起。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但從昨天接受電台採訪的言論可以看到,佔中三子並無悔意。戴耀廷指佔領運動最大意義是令公民覺醒,並寄語入獄的年輕人利用監獄經歷洗練自己,「出獄後再回到社區深耕細作」。這種鬥爭思維,值得慎思。
佔中撞擊了北京本來就很敏感的神經。各有關部門對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擔憂和警惕,令港人爭取普選較之三年前更為困難。林鄭所說的「袋住先」方案過期失效,未來的門檻可能更高。經此一役,“一人一票選特首”變成一個沉重的話題,爭取民主的港人憑添了無力無奈的滄桑感。
也許,擁抱“真普選”的黃絲帶們是時候明白,民主只是工具,自由才是最終目的。佔中不談自由,是因為香港人已經享有令許多西方民主國家的國民也羨慕的自由。再者,民主應該建立在在法治之上。為了所謂民主而不理法治,也不是真民主。
香港是政治訴求多元的社會,但《基本法》是維護整體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遺憾的是,香港仍然有不少人對「一國兩制」缺乏正確認識,不願意認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管治權。這對香港的長治久安沒有好處。
佔中三週年的確值得反思,值得北京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反思,值得跨越政治光譜的香港各界反思。如果各持份者能夠認清中央的底線思維和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期間提出的「求大同、存大異」的期盼,攜手開創政治新局,則為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