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年:家國情懷被誰偷走了?

2017-10-03
衞年
網絡策劃
 
AAA

tv1.jpg
(歷史圖片 來源:文匯報)

十一來臨,官方國慶活動雖多,但能刺激港人萌生家國情懷的卻少,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港人家國情懷開始淡薄,是從愛國被醜化成愛人民幣、愛擦鞋、愛撈着數開始,還是愛國等於土、等於親中染紅開始,不得而知,結果就是今天的年青人大都對家國情懷極陌生,更多人將家國情懷視為「紅界」。 

其實,人們對家與國有感情正常不過,那是對吾土吾民同聲同氣的投入、對大江大海孕育之恩的感念、對美麗山川的情之所鍾,對民族千載承傳的歸屬,這些家國情懷很人性、很浪漫,也很平常。但香港偏偏有人將其上綱上線,認為那就是講政治、談親中。 

美、英、法、德、日、俄、印、越南甚至柬埔寨,各國經濟、文化、政治、宗教發展不同,國民貧富、教育及壽命也各異,但這些國家及人民都有一套相似的守護自己國家與文化理念,國民的家國情懷沒因戰亂被毀,更沒因政治架構的轉變及意識形態的更替而斷。 

香港社會的家國情懷為何另走一極呢﹖教育制度是首要問責的一塊,有說本港青年已經出現「天然隔」現象,這與台灣青年的「天然獨」相近,幸好港青只是對中華文化的疏離產生了隔膜,沒有學習吾土吾民知識的意欲,與台灣青年被導引棄中華文化之路尚有區別,只是,「天然隔」亦足以令違憲、無出路的港獨思潮趁勢而起。 

人的成長,離不開教化與文化。教化之害,港人有目共睹,文化之害,更是整個社會應該反思的。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香港的中年人普遍家國情懷較濃,究其原因,或與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薰陶有關,本港電視、電影、音樂圈不乏《我是中國人》、《萬水千山總是情》等老少耳熟能詳的歌曲,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大地恩情》等也令很多人對鄉土及民族危難有更深觸動。 

回歸之後,這些產品賣少見少,以致消失無影,為此咎責文化、娛樂界嗎﹖其實也不妥,七、八十年代的家國情懷作品都是商業性的,它們能夠流行、廣受歡迎,是因為市場有需求,今天流行市場上沒有這些作品,問題出在社會需求上,而非一面倒怪責生產方。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箇中道理真的要研究。 

總之,我們的家國情懷被偷走了。她似乎失在香港回歸的路上,又似乎失在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後的摩擦中,也或者是丟在後殖民地的文化衝擊中。那份情懷,還能否復刻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