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文:體育系男女神
(文匯報資料圖片)
本地拳王曹星如與日本拳手河野公平的拳賽,在網絡成為熱話,人人都化身拳擊專家,加把口討論戰果。小弟對拳擊一無所知,無意參與賽事的討論,反而想談談曹星如的地位。
現年三十歲的曹星如,在2011年正式出道打擂台。六年來,打了廿二場比賽,逢戰必勝。隨著連勝紀錄延長,曹星如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傳媒將他塑造成「神奇小子」,稱呼他為「不敗拳王」。他的打不死被認為是「香港精神」,靦腆的神態及謙虛樂觀的態度都為他贏得不少觀眾緣。香港過往不重視拳擊賽事,但曹星如今年的兩場比賽,不單一票難求,亦同時吸引了幾十萬網民觀看,極度吸睛。他所屬的公司更承認,今次比賽進帳「七位數字盡頭」(未知是否已扣除開支)。
人氣增,自然有廣告公司招攬。信用咭、連鎖茶餐廳、體育用品、召喚車等品牌廣告都見到曹星如的身影,全港今年最炙手可熱的廣告人選,非他莫屬。即使今場賽事的結果惹起爭議,負評較前多,但只要他願意重賽,相信不論輸贏都會繼續得到港人支持,廣告客戶亦不會流失。
與曹星如同樣崛起的,還有「美人魚」歐鎧淳及「跳高女神」楊文蔚。兩人的Facebook及Instagram各有數以萬計的支持者,支持者比起不少二三線明星都要多。她們接廣告及活動宣傳之餘,歐鎧淳更可說是半邊身踏進了娛樂圈。
運動員形象正面獲品牌青睞
體育名將獲市民支持,不是今天獨有。打從李麗珊開始,到乒乓孖寶李靜及高禮澤,以致單車隊的黃金寶及李慧詩等,一直都是港人寵兒。但講到實質的商業支持及廣告量,以往固然有,但現今的體育健兒肯定受惠更多。廣告明星從來都講潮流,早幾年曾經流行以前新聞主播作招倈,這一波就輪到運動健將,勝在形象正面,乘著本土主義及運動熱潮而興起,加上叫價普遍不太離譜,因而獲得各品牌吸納。當然,這也要有戰績支持,例如歐鎧淳早前就曾被質疑只顧娛樂事業而疏於練習,最終她以個人實力回應,多次打破香港紀錄之餘,亦是港隊在亞室運取得最多獎牌的運動員。這種come back又怎會不贏得民心,俘虜廣告商呢?
體育肯定不是香港的最大產業,但誰又能說體育並無商業價值呢?更遑論它團結民心、振奮士氣的能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向體育界增加資源,這的確是好事,但是否足夠?恐怕未必。簡單地舉例,政府為何不能再增加獲資助的精英運動項目?為每位精英運動員提供的撥款又是否可以更多,讓運動員的生活得到更大保障?公帑需要用得其所,但香港坐擁大筆盈餘,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都不介意用零頭支持香港的運動發展。施政報告標題「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的理念,其實與體育的特質非常接近。抓緊機遇,不應只局限在一帶一路,發展體育也是適當時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