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章:粵港企業整合區域業務策略

2017-10-17
 
AAA

1506321495144_chinabank_481574.jpg 

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

廣東省及香港企業基於一系列因素,一方面積極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同時配合中國內地和全球供應鏈發展趨勢,重新制訂合適的生產和採購等業務策略。為深入瞭解具體情況,香港貿發局與廣東省商務廳合作,在2017年第二季訪問部分從事製造和貿易的廣東企業,以瞭解他們規劃有關業務策略時考慮的具體因素;同時,香港貿發局亦在香港對部分企業進行訪問。以下是總結受訪企業在業務布局方面的一些具體考慮因素:
 
朝自動化生產發展
中國擁有發展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配以高效的物流服務等優勢,不少海外地區難以相比。面對工資和成本上漲等挑戰,升級廠房、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可紓緩部分問題。特別對於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務,非技術勞動力工資只佔很低的成本比例,反而需要具經驗的技術員支援,但轉移生產往亞洲低成本地區要面對技術員短缺問題。
優先考慮企業定位
在規劃未來業務發展方面,準確的市場定位及業務可持續發展是關鍵的考慮因素。對於高技術或較高端的消費品業務,市場競爭並非是利用低成本以低價促銷搶奪市場。有關企業發展策略大多集中在發展品牌,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增加產品價值而達到轉型升級目的。
利用東南亞支援內地高端生產活動
不過,轉移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往海外是應對成本上升的選項之一,除較簡單的輕工產品外,部分企業亦考慮轉移一些零部件或工業物料的生產,並且安排運返這些工業物料以支援內地較高技術的生產活動。鑑於部分亞洲地區如菲律賓、柬埔寨等只擁有相對基本的生產條件,轉移生產主要集中勞動力密集和可接受較長付運期、產品生命周期較長的輕工產品和零部件。
考慮整體成本效益
此外,往海外直接投資亦須顧及交通運輸、物流、物料供應和管理等成本,並衡量整體市場效益,而不是只考慮部分直接生產成本。一方面,低成本地區大多缺乏成熟的供應鏈,需要從外地進口大部分原材料支援本地生產,除增加運輸物流成本外,較長的生產周期不一定能幫助投資者把握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商機。
市場需求引導直接投資
區域生產布局須顧及最終市場需求,才能為客戶提供策略性的生產服務。例如前往部分亞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設廠,所生產的產品在當地銷售可免卻進口關稅,即使有關安排未達到最低成本,但對開拓當地或鄰近市場可能有策略上的優勢。部分企業更會選擇在先進國家設立組裝生產線,除可降低進口關稅外,更可在當地市場提供更好的銷售和售後服務,有助提升品牌形象和有關業務價值。
外國貿易措施影響生產布局
在海外進行生產除可規避貿易壁壘,包括針對內地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外國給予部分發展中國家貿易、關稅優惠,亦可成為前往有關地區投資生產或採購的誘因。但所選生產地須擁有一定發展程度的供應鏈,或擁有較便利的交通網絡,以便企業由中國內地或其他地方運送關鍵零部件以支援當地的生產業務。
 
1506321618931_Guangdong_480758.jpg
 
例如美國目前對源自柬埔寨、緬甸及其他相對發展落後國家(Least Developed Beneficiary Developing Countries, LDBDCs)約5,000種產品(自2016年7月起包括旅行用品),在美國普及特惠稅制度(GSP)下給予特惠進口待遇[1]。而在歐盟新的普及特惠稅制下(2014年1月1日生效),源自部分亞洲國家如印尼、越南等受惠國約66%歐盟關稅號列貨物可享受關稅減免優惠;而柬埔寨、緬甸及老撾等更被列為「武器除外」(Everything But Arms)受惠國,即歐盟對所有源自這些國家產品除武器外,均免徵進口關稅。
 
詳細內容:http://bit.ly/2xKm8DD
 
 
資料:香港貿易發展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