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不用iPad就沒有善用科技?
日前創新及科技局召開記者招待會時,有記者問楊偉雄局長,不用iPad或電腦做筆記,而用紙和筆,是否未能帶頭善用科技。先不論局長回答是否高明,想深一層,這個提問要不是暗藏「用iPad、電腦做筆記就是善用科技」的假設,就是意在考驗局長即時辯才。
iPad和電腦只是工具 是否善用在乎情況
從字面去條分縷析,iPad和電腦是一件工具,幫助我們去做不同的工作。有時它們是必須的工具,幫我們做到無法做到的事,例如拍攝短片、播音樂或連上互聯網等。有時是額外提升效率的工具,沒有了它們都能做到類似效果,例如幫助繪圖、分析數據等。以做筆記而言,用紙筆或電腦,成效不會相差很多,甚至用紙筆會更直接、更方便。因此,我不認同不用電腦做筆記就是沒有善用科技,我認為是要視乎情況。假如用紙筆做大量數據分析,而不用Excel,才是更貼切無法善用科技的例子。
香港弊病是空有現代工具 沒有現代思維
這個記者的提答,明顯暴露了他的顯淺思維,不用電腦就沒有善用科技。電腦等電子產品,只是工具去輔助達成不同工作。手拿iPad並不代表就是個IT人,一個拾到iPad的古代人不會即時成為現代人,能否善用科技,在於是否有現代的思維。現代的思維,應講求利用多媒體、數據和互聯網等去創新、提升效率和改善生活,而不是現在「為買而買」或「人有我有」的流行心態。不少人純粹因為跟風,而不斷追逐價值不菲的科技產品,例如是iPhone或智能穿戴等,但其中的功能卻用不到一兩成,更不知道這些產品的內在乾坤。
不少學校為做而做 並沒有善用科技教育下一代
以教育為例,政府曾鼓勵並資助學校善用科技,成效卻不是特別好。不少學校認為,添置投影機、多媒體學習室,甚至每位學生分派一部平板電腦就是善用科技。卻不知道,現實上只是將以往寫在紙和黑板的字搬到螢幕上,換湯不換藥。要善用科技去教育下一代,以提升他們的創意、技術和競爭力,政府和學校絕對需要更進一大步。大多數年輕人,比學校的老師更會操作電子產品,因此他們要學的是更貼近流行科技的知識,甚至是超前的技術。舉個例子,學校可以加插編寫程式語言到常規課程,因為電腦程式現在及以後都會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進取的做法有,將課堂錄下來並上傳到學校內聯網,令學生可以在家中重溫。將功課搬到學校內聯網上做,並運用大數據去分析各個學生的強弱項,令教學更有效率。教授學生網上營銷的原理和技巧,即使不是想投身這個行業,也可以在日常瀏覽社交網站時,對所看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避免受騙等,裝備學生有配得上最新電子產品的腦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