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零輪候」點解無房屋份?
近日,「零輪候」成為政府熱門詞。這個詞語,先在施政報告提出,說希望達致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之後,在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當局也訂出長遠「零輪候」目標,包括長者護理方面。問題是「零輪候」為何沒有房屋的份兒?兼之,公屋輪候時間還愈等愈耐?
的確,香港近年好多方面都供不應求,就連奶粉、車位都鬧不足;然而,必須強調一點,「零輪候」絕非甚麼天方夜譚,許多政府服務均已實現「零輪候」要求。例如教育,在十二年免費教育下,基本上就無一個兒童會因學位不夠而無法就學(特殊情況另作別論)。
又如醫療,雖然不少慢性疾病都須輪候,但對於有緊急需要的病人,不論是急症抑或有生命危險的長期病患,皆不見得因為手術室爆滿而病死醫院。至於綜援,則只要是合資格人士,在完成手續後也不存不獲「出糧」之窘。
由此可見,出於輕重緩急的考慮,政府還算有效扮演了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現在政府提出的「零輪候」目標,即分別針對學前和長者兩個範疇,也屬於具有急切需要的類別。畢竟,時間是不等人的,無論是要長者等,抑或是要幼兒等,無疑都很容易「費時失事」;故此爭取「零輪候」對相關年齡層來說非常重要。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表示,現時日間護理中心或家居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約11個月,近年且有不斷延長跡象;不必諱言,繼續放任問題惡化,難道要令長者等得「至死方休」嗎?雖則政府坦言,未來一兩年相關等候時間仍將增加,意味跟「零輪候」的距離同樣有增無減,不過,這個政策目標無疑是正確的,至少誠如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所形容,施政報告從沒如此「大膽」。照顧特殊需要幼童亦然,這包括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或有語言及讀寫困難的,因為一旦錯過其發展黃金期,就恐為小朋友日後成長帶來極之深遠的影響;施政報告將幼兒學前康復服務名額由目前3000個增至明年7000個,便有助滿足近年愈來愈多相關兒童患者的需要。
推出各種政策 難解供不應求
可是,房屋呢?面對公屋輪候冊愈來愈長,以至愈來愈多市民按捺不住使盡大錢來置業上車,相關的公營出租房屋及資助出售房屋,又有沒有訂立「零輪候」目標的需要?確然,政府正在努力增加供應,並針對不同需要人士提供了更多政策載體,好像「首置上車盤」、「社會共享房屋計劃」、「綠置居」、「白居二」、「光房」以至「組合屋」等等,然而,凡此種種,都跟「零輪候」的政策目標相去甚遠,每項措施都勢嚴重地供不應求。
要說相關住屋需要和置業需求,皆不及上述的民生議題重要和緊急嗎?的且而確。惟自2008年全球大印銀紙,至今已經過接近10年時間了;眾所周知,社會上有一批人、甚而有整整一代人,其住屋置業訴求受到了長時間的擠壓,就連人生規劃如成家立室及生兒育女等都受到影響,而更重要的是,他們亦為現時積怨最大的一群人,兼之絕對數不在少--那麼,論輕重緩急的話,這個問題肯定不能簡單忽視吧?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疏理才是!
可考慮向公屋輪候人士發津貼
當然,房屋供應往往耗費時日,這涉及「不能」的層面--但深入地言,這真箇「不能」嗎?這裡所指,不是說馬上就能興建廣廈千萬間,而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更好地紓解需要。畢竟,綜援之設立,便非直接給予有需要人士「實物」,而是授之以錢從而在私人市場解決需要。
另外,由向私營安老院舍「買位」,到針對早前的流感高峰期向私家醫院「買位」,亦有效補充了公營硬件供應的不足。同一原理,類似政策能否套諸房屋之上?亦即直接向輪候人士提供現金津貼,甚或直接向市場討來單位以補公營房屋的不足?某程度上,綜援中的租金津貼計算,背後原理便同出一轍。
也就是說,更直接地解決市民住屋需要,這並非「不能也」,而更似「不為也」。當然上述做法或會推高私宅售價和租金,對馴服樓市狂潮只怕火上加油。不過,這裡要強調兩個基本原則:首先,如同上述「零輪候」的精神,對於社會上有需要人士,尤其是合資格申領社福的人士,政府實有義務以至責任,去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所以,不管是院舍輪候冊,還是公屋輪候冊,相關市民都應該具有相若權利去享用政府服務,特別是論輕重緩急彼此並無太大差異,政府絕對需要在此「有所作為」。
另外,就方法而言,政府也非「不能為之」,現時的按兵不動只是擔心措施幫倒忙,例如任何住屋津貼都可被業主加租輕易蠶食;可是,綜援下的租金津貼,為何卻沒此考慮?此外,該做法又有否造成類似問題?其實,再進一步說,任何一項「派錢」措施,均必然產生推高通脹之效,由綜援到生果金皆然,難免會刺激並創造更多需求來;那麼,政府又須否因此全面廢除所有「派錢」措施?參考醫療上的公私合作,只要將新增需求集中到原本閒置的供應上,就毋須擔心價格會被大幅抽高--林鄭月娥常強調,未補價居屋涉及大量潛在供應,政府循此入手誠為增加供應及津貼住戶的一大出路。
「零輪候」表面看似很難,實際上又未必太難。諸如教育、醫療、綜援等等,就已透過不同方法很好履行「零輪候」目標,所謂「零輪候」實不代表必須由政府親自提供供應。
怎樣在房屋這一範疇實施「零輪候」,至少向合資格人士提供適切的支援,一切講到底只是「事在人為」罷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