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楊潔篪入局 大國「強外交」
錢其琛病逝,筆者曾在本網撰寫「世間已無錢其琛」,緬懷這位中國「外交教父」,也感嘆最近二十年中國迅速崛起,卻沒有出現錢氏那樣強勢的外長,除了時勢不同,缺乏個人魅力,也與他們政治地位不高,權威不足有關。
錢氏擔任十年外長,一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外長,後來以政治局委員、副總理的身份主持外事。錢氏之後的四任外長唐家璇、李肇星、楊潔篪、王毅,都沒有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加持;幾任主管外事的國務委員唐家璇、戴秉國、楊潔篪,在黨內只是普通中共中央委員,缺乏權威。
筆者呼籲,中國已經進入「奮發有為」的大外交時代,強烈需要「大國外長」。外長的地位應該提高,由國務委員兼任。主管外事的國家領導人應該是政治局委員、副總理級別,恢復到錢其琛模式。
在中共十九大,終於見到楊潔篪以67歲的高齡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國最有權力的25人之一,也是繼錢其琛之後,15年來首位「入局」的外交家。
外交家可參與頂層決策
根據媒體報道,目前可能有兩種可能:一是錢其琛模式,即楊潔篪以副總理的身分主管外交;另一種是楊潔篪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兼任中央外事委員會主任,王毅則以國務委員身分兼任外長。不管哪種模式,在這個「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國度,外交家在黨內地位的提升,可以增強底氣,參與頂層決策、知曉頂層意圖,有助執行新時代的「強」外交。
十九大報告的外交部分,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個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也宣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表面觀察,這些提法非常溫和,但實際上已經徹底拋棄「韜光養晦」,進入「強外交」階段。這也與習近平提出中國要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脈相承——除了要建設自身實力,中國也要成為國際上有地位、有影響力的強國。
「偉大鬥爭」延伸至外交領域
中國確實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發展的國際環境,無意國際秩序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但已不再是過去的「逆來順受」,而是要「兼濟天下」。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惹人注目的是修改後的黨章,也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
習近平提出的「偉大鬥爭」,也將延伸到外交領域。十九大報告有一句話就帶有強烈的習式風格:「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過去五年,從南海造島到仲裁案,就被視為外交系統展開「偉大鬥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成功案例,今後這種「外交亮劍」也必將上演。
未來幾年,中國外交雖然仍將堅持和平發展,但已經進入「強外交」階段。主管外事的領導人政治地位提升,正是適應「強外交」新時代的需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