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內地不只《戰狼2》 港產電影入內地應抱平常心
(《戰狼2》劇照)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十九大記者會上指中國電影票房由2012年的170.73億人民幣飆升至去年底的492.83億元人民幣,預期今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高達550億。張宏森在記者會上大讚兩部主旋律電影《戰狼2》、《建軍大業》樹立主流影片創作新的標杆。或許香港人聽起來感到「毛管戙」,但撇開政治意識形態,內地無可否認是個大市場,如何將新式港產片帶進內地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內地娛樂產業市場急速發展,電影市場從15年前中國電影的產量不足百部,躍升到2016年電影年度故事片生產達到772部,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電影生產國。電影的熒幕數量從2001年不足2000張熒幕躍升到今年上半年接近5萬張銀幕,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的放映市場。業界預計以電影票房計算,明年內地將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香港人對內地主旋律電影《戰狼2》、《建軍大業》等嗤之以鼻。從《戰狼2》成為第一部進入全球電影票房百強榜的中國電影但卻在香港遇冷便知一二。不過內地電影在十多年來的發展,絕非只有歌功頌德的一類。若果大家有留意本年度在香港舉辦的「中國電影展」,剛在十月二十二日完滿落幕,一共公映十六部電影,紀錄片、實況電影等,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彰顯了中國電影不同風采的電影。例如深入介紹西藏風采,淳樸人情的《岡仁波齊》。亦有由陸川執導的開幕電影《我們誕生的中國》,與迪士尼合作,紀錄許多珍貴動物如何在自然中奮戰成長的故事。比較市場化,以愛情為主的少年巴比倫及長江圖,突顯了中國電影平衡藝術與市場化的一面。
部分題材難在香港市場發揮
筆者只在說明中國電影市場其實比想像中多元化,但非一面倒全是好作品。正如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都曾指出,內地高票房的產品太多,對藝術水準跟文化價值俱佳的作品缺少。
因文化及生活環境的差異,香港與內地市場的拍攝手法及市場胃口亦大有區別。但亦正因為有此區別,即使內地電影市場急速發展,香港的電影人仍然可爭取不少機會。
正如參與《建軍大業》的導演劉偉強都指,明白他參與內地主旋律電影會被外界非議。但他認為的確有部份類型的電影,是香港市場無法給予創作人發揮,那便可以到內地尋找機會。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訂後,中港合拍片開始獲得國產片待遇。但港產電影及電影人與內地市場交流的最大障礙,不在於政策,而在於定位及人心。
不宜跟風 先做好粵語市場
香港電影跑到內地市場,並不應「跟風」以內地人角度看世界,以《建軍大業》為例,劉偉強就加入香港人第三身的元素,配以市場化「小鮮肉」作賣點。以港人角度拍攝的合拍片《春嬌救志明》和《拆彈專家》都在內地取得好成績。在在證明只要香港電影人捉得到自己的身份,在廣闊市場中應可尋找出自己一片天。
港產電影的市場定位宜先鞏固粵語市場再幅射全國。單是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粵語族群已有近一億市場。這些地區的觀眾背景相近,在方言、文化、歷史、距離、鄉土和血緣上關係密切。好像港產電影《那一天,我們會飛》,以及《點五步》等港式熱血電影都深受廣東一帶的年輕人歡迎,感動到不少觀眾。
國內電影市場騰飛是事實,進一步吸納香港的電影人也是大勢所趨。我們不應以偏概全,以為內地只有一種電影、一種文化,放開懷抱,嘗試利用本身優勢,搶佔話語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