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為什麼外國學生和港漂畢業不在港創業?

2017-11-14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START1.jpg

最近到深圳南山區交流,與當地創科局官員聊天,這才發現不少在深圳創業的年輕人都在香港的大學畢業。但他們沒有選擇在香港創業,也沒有利用到本地資金、場地和資源去創業,到底為什麼呢?無人機,電子認證,網上預約系統到金融創新科技等,全部都在深圳蓬勃發展,香港卻連一間像樣的共享經濟公司都誕生不了。主要看來是在三方面出現了問題,分別是薪金、土地成本及政策。 

首先是薪金,最強的人才一定在美國和新加坡,但內地資本家、天使投資者和科技巨頭願意重金禮聘人才,最近就有不少手遊公司派發巨額花紅給員工,而近期也有朋友被掘角,二十八歲左右被內地企業以五萬元人民幣左右聘請,擔任國際市場推廣等。如果我是華人,在美國畢業後定居工作,雖然拿著相對高的薪金,但是稅率高,也不太適應當地文化的話,看到深圳發展機會,絕對第一時間申請回國工作。 

第二、土地成本。香港除了科學園,數碼港外,只有一些有限的共享工作間給創科人士使用。特區政府在河套區落成前,應該大力發展目前科學園和數碼港的社區。除了附近的私宅外,這兩個地方完全缺乏有機性和生命力。相反在南山區或是新加坡的科學園,都有良好的社區設施,也有不少綠化地域,完全像一個真正的創科城,大家願意在那裡上班、生活和交流。 

第三、支持非本地人。不論政府、商界和普羅大眾,香港本土意識日漸增強。政府很多政策都只是寫在網頁,不會大力宣傳,基金、贊助不少留給香港公司。商界也有這個情況,有點排外和抗拒外國初創公司,而不少本地人也不是太接受與外國人和內地人一起創業和打拼,除卻在跨國企業和國企工作的人之外。跟深圳、新加坡和加州環境不一樣,畢業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是希望出國找新天地,結果大家會發現,一些成功的獨角獸企業,董事局有印度人、韓國人和馬來西亞人等,也有英美法德的年輕畢業生,反之華人社會還是太著重關係和文化差異,因此香港還是留在原地,只能夠期望,好些年後,政府、商界和民間能看清問題所在,留住在港畢業的大學生,把外國和內地人才抓緊,不好再把人才培訓好後輸出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港府斥鉅資發展科技園及數碼港以至未來河套區之創科基建,相比內地於創科氣氛上有所落差原因不少,筆者總結為官僚化管理之詬病,令只有頭部之企業跑出並生存,而初創甚自至各園區內孵化畢業企業,於前幾年疫情間已倒閉了不少。政府上有決策推動創科創業,執行時下有對策,源於官僚式之不熱心,冷待孵化計劃申請者,批核成功率不高,對申請落選企業也欠原因,改進建議及跟進欠奉。 即使已進入孵化,官式里程碑(milestone)設定亦令不少初創疲於滿足呈報官方文件,未能全心研發及運營。

    陳承宇博士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