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創科局逐漸上力 推動數碼創科發展
最近經濟日報報道,有一間創科公司 MioTech 在香港發跡,但主要的研發團隊卻在上海工作。公司聯合創辦人 Jason 認為本地的工程師不夠,而有經驗者遠遜於美國及內地的水平。筆者認同不少頂尖的香港工程師,創業家和創科人員都跑到國外工作,主要是土壤和人工。 香港也一直側重在金融人才的培訓上,而忽略了培養新一代創科人才。
不過最近看來創科局的官員和政務官都看到問題,在早前的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提出透過科技專才培育計劃,政府預留了五億元,以及二十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供創科人才和公司申請。不少在數碼港和科學園工作的人員都表示很受鼓舞。有了這些啟動資金和補助,可望逐步解決人才不足和初始營運成本不夠的問題,創科局可以鼓勵多點深圳畢業生來港工作。筆者最近認識不少歐美畢業生也有考慮來中國發展,但面對中國的市場和居住環境,他們還是想先在香港待幾年。
而未來林鄭月娥帶領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預料可以大大推動政府跨部門合作,不論是智能城市,電子身份證,政府工作效率等都是重要課題。而不少議員和創科界專才都希望政府能推動開放數據,和鼓勵多點初創企業提供高效和創新的解決方案推動社會發展。
一些年輕企業家也欣賞政府開始調整競標的要求,個別政府項目不再以價低者得來做指標,而是加入了創新和科技應用的元素。這對於本地公司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並有助推動社會在科技應用的創意。如果像以前只以價格取勝,入標的公司一定以最普通和成本低的方案去處理政府的項目,結果出來的結果往往強差人意。不少參與的公司都會抱怨,在毛利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注定失敗。
而筆者最近與創科局的官員交流時,也感受到跟幾年前的不一樣,她們與業界不同的持份者緊密接觸,對於共享經濟的議題,青年人員的培訓和前景都非常關心,這幾個月已經走訪了不少企業,科學園和數碼港,認真聽取年輕人的意見。寄望局方繼續上力,為了香港趕上創科熱潮而努力和整合資源讓有心人走上成功的道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