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紀宏:選賢與能 提高人大代表認受性
圖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全體會議。(文匯報資料圖片)
全國人大港區代表選舉提名昨天結束。本屆近60人報名參選,比上屆52名還要多,競爭激烈可以預期。外界盛傳中聯辦有一份推薦名單,但近2000名選舉會議成員,來自各種不同的政治光譜,能夠突圍而出當選的,是實至名歸的人民代表。但今後如何提高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才是真正的考驗。
港區人大代表雖然是間接選舉產生,但1989名選舉會議成員,其中包括通過選舉產生的香港特首選舉選委,有充分的代表性;選舉會議中還有香港立法會議員,加上往屆人大選舉會議成員和現屆政協委員。本屆選舉會議比上屆多了369個名額,代表性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參選人數多,是由於入門門檻不高,能拿到10個提名就可以成為候選人。很多選舉會議成員抱着鼓勵更多人參選,可謂來者不拒,誰來要提名,只要不是明擺着來攪局的,都樂意提名。反而是一些有心人,不是怕拿不到足夠的提名而不敢參選,而是怕有一份「阿爺名單」,不願成為「陪跑」,才望而卻步。
中聯辦會「祝福」某些參選人,是公開的秘密;但究竟以什麼為標準給什麼人「祝福」,誰也不知道。只能從往屆港區36名人大代表的名單,看出來自不同界別的有一定的比例,工商界、教育界、專業人士、地區組織等等;又或者看到來自傳統左派以及回歸後被劃分為建制的人士的比例。其他的考慮因素就無法從表面數據中分析。
據說今年的「阿爺名單」有40個名字,那就是說中聯辦「推薦」候選人當中的40人。如果屬實,就說明即使在「祝福名單」內,還是需要競選的,因為最後名單上還是會有4名候選人落選。然而,現在坊間對於「阿爺名單」的數字有不同的版本,令人感撲朔迷離。
名單不公開卻又正式,雖然有一定的隱秘性,但還是在一定範圍內流傳,見過的人不會說;沒見過的,說了也是白說。候選人知道自己在名單上的,也不會高調跟人說,因為他們清楚其他看過名單的人會把票投給他;如果以此為宣傳,反倒會令人覺得是「假傳聖旨」,甚至令一些有逆反心理的選舉會議成員故意不把票給他。
在「阿爺名單」真假難辨的情况下,拿到多少張提名票,才是最佳的判別根據。參選人在報名的時候,都會說出自己拿了多少張提名票,衆望所歸的譚耀宗手上有850多張。為什麼提名票是判別標準呢?因為接到中聯辦游說要支持某某某的電話,選舉會議成員可能會誓神劈願說「一定一定」;即使不同意也會唯唯諾諾。到時候投的是暗票,選舉會議成員投了給誰,無從稽考。而提名票是公開名字的,而且要簽名的。850多張提名票,即所有選民當中的逾三分之一。雖然不能保證給提名票就一定會在投票時候把票給你,但起碼說明提名人願意公開支持某一個參選人。這既是對中聯辦的交代,也是說明參選人所獲得的支持是來自廣泛階層和界別的。
提名票的數量雖然是顯示支持度的一個有力說明,但也會有模糊地帶,比如影星鄺美雲報名時顯示她有380張提名票,已經不少了,而且很可能跟盛傳她在「阿爺名單」上的說法脗合,中聯辦為何支持鄺美雲當然是不會公開說明的。不同的選舉會議成員,投票的標準不一而足,但有一條應該是共性:因為選的是人大代表,是到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去對重大的事情和法案做決定,就應該具備參政議政能力,人們不能從影星的身分就判定這個人一定沒有參政議政能力,但往績還是有迹可尋的,那個參選人在那個範疇做了些什麼,即使公衆未必十分清楚,但所屬界別的人對此都會瞭如指掌,不會隨便將票投給一個從來沒做個什麼的候選人。
港區人大職權的「尷尬」
港區人大代表的組成影響到他們的認受性。很多香港市民第一個會問的問題是:人大代表給我們做了些什麼?這是一個尷尬的問題。如果拿人大代表跟立法會議員比,人大代表可能還真是一錢不值;但人大代表是代表香港市民到全國最高權力機關去議政,是從香港市民的身分去看全國問題。他們所做的事情,未必是普羅市民關心的,也很難衡量他們的功績。
全國人大代表還有一個功能,從全國利益的角度去監督所代表的省份和地區;尷尬的是港區人大代表在扮演這個功能或者行使這個權力的時候,受到很大的制約。所以讓人覺得他們沒有為香港市民做了什麼。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因為對他們設限的不是人大代表本身。
當然,反對派極力醜化人大代表,也是導致人大代表認受性受到質疑的原因之一。反對派從來沒想過要從全國利益的角度去參政議政,表示想參選也是為了攪局,參選需要聲明擁護國家憲法與《基本法》、一國兩制,還要聲明沒有接受外國政黨或政府資助。反對派把這個聲明形容為「衰仔紙」,把攻擊面一下子擴大到所有參選和當選的都是「衰仔」。
港區人大代表要提高他們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本身有先天的制約。所以在選舉什麼人當代表的時候,應該更加從參政議政能力的角度出發。雖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會認同某一個代表的立場,但對於他所列舉論點的理據和邏輯,還是能說明參政議政能力的。有能者當代表,對提高人大代表的認受性,是最有力的支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明報》觀點版12月5 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