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聲音比文字更能化解政治分歧
社交媒介盛行,「意見兩極化」(opinion polarization)是當下媒介與政治文化研究的主要課題。儘管這似乎是社交媒介所帶來難以避免的趨勢,如何減輕意見兩極化,讓各持己見的人了解對方觀點,求同存異,再尋求共識,是社科學者們近年的研究方向。最近,一些社會心理學家得到有趣的發現:聆聽對方聲音比閱讀對方觀點,更能讓大家更理解及明白異見者的立場。
這是來自墨爾本大學兩名心理學者的研究。於2016年美國大選前一星期,他們邀請了十位分別是Clinton及Trump陣營的支持者解釋他們為甚麼支持Clinton或Trump,而且他們需要分別以錄像及文字兩個版本去闡釋他們的想法。然後,研究員把這些錄像及文字分發予850位持不同政見的一般人觀看或閱讀,再觀察他們的回應。
第一個觀察很符合研究員的預期:大部分人都傾向以批判及負面的角度看待跟自己看法不一致的觀點。有趣的是,雖然整體上大家都傾向否定相左觀點,但透過錄像觀看及聆聽對方觀點的人,又比閱讀文字的人,更能夠諒解對方立法,否定程度較低。
換言之,同樣的觀點,透過不同媒介傳遞,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以這個研究結果,研究員強調,觀點是死的,人是生的。依賴文字、邏輯等相對非人性化的媒介來闡釋立場,有時不單難以達到「將心比己」的效果,在社交媒介的環境下,往往容易把對立雙方越拉越遠。但是,透過影像、聲音,大家可以看見、聽見對方的每個語氣、說話的節奏、著緊的重點等等。過程中,受眾可以感受到對方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冷冰冰的觀點。
研究結果對社交媒介及民意研究有一定啟示。至少,研究結果讓大家對「意見兩極化」這個在社交媒介似乎難以避免的結果不用那麼悲觀。而且,在某些十分容易導致社會分化的議題、境環下,大家至少知道以哪種媒介進行公共討論可以減輕社交媒介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Quartz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