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處擬改善導航 縮航機間距增班次

2018-01-02
 
AAA

 ST AIR.jpg

香港國際機場的國際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面對雙跑道系統幾近飽和,如何保持亞太區航空樞紐地位?民航處處長李天柱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民航處計畫改進衛星導航技術,提升本港的導航程序,以加大航班容量;同時參考歐洲部分機場重新劃分飛機尾流影響,在安全情況下縮短航機間距,以更高效使用跑道;又會善用晚間時段,鼓勵航空公司在深夜增加使用低噪音的航機。三管齊下,目標在二〇二四年機場第三跑道落成前,可突破樽頸,進一步增加航班升降量。

 
  民航處處長李天柱指出,本港連續七年貨運量第一,每年達四百五十萬噸,拋離第二位、貨運量二百六十萬噸的仁川機場。至於本港機場的國際客運量,前年達七千萬人次,全球排第三,僅次於第二的倫敦希斯路機場。不過他指出,近年本港機場的航班升降量增長受阻,原因是雙跑道已幾近飽和,要保持航空樞紐地位,必要想辦法增加容量,「我們不可以坐以待斃,等待三跑二〇二四年完工。」
 
  李天柱透露,新空管系統前年啟用,正有助增加航班容量,民航處正參考海外民用航空和空管技術的最新發展,透過更新及改進衛星導航技術,提升本港的導航程序,以加大航班容量。其中,民航處研究在本港實施「性能為本的跑道容量公布」之可行性,這是一套利用電腦模擬軟件,考慮跑道、空管等多個運作條件,以及不同航班的編配組合,去釐定一個可以提升機場容量及運作效率的航班時間表,作為跑道容量管理策略,現時倫敦希斯路機場已採用。
 
  另一方面,民航處亦探討現時倫敦希斯路、巴黎戴高樂、法蘭克福及杜拜等機場試行「歐洲對尾流紊流類型重新分類計畫」的空管成效,評估本港實施類似計畫的可行性。
 
  李天柱解釋,飛機尾流對隨後的航機會構成影響,國際民航組織按照航機的最大審定起飛重量,劃分四個不同的尾流紊流類型,包括超重型、重型、中型和輕型飛機。其中A380屬於超重型,波音747和767分別屬於重型和中型。通常重型航機的引擎產生尾流較大,如果後面跟隨較輕型的航機,兩者之間距要較大。
 
  民航處正考慮美國聯邦航空局及歐洲空中航行安全組織〇五年提出,建議重新審議及界定航機之間所需的尾流紊流最低間隔標準,提出將航機由四種細分為六種,其中將重型及中型航機,再細分為高級重型、低級重型、高級中型及低級中型,再連同原有超重型及輕型,總共六種;將航機之間的尾流紊流最低間距縮短,一般可縮短一至兩海里,以達至更高效使用跑道容量。
 
  李天柱指,若本港採納有關建議,涉及修改新空管系統,需要搜集大量氣候數據,進行安全評估及人員培訓,至少三至四年才可推行,「可趕在三跑落成前,追趕到幾年增長,但大前提不會為增加容量而犧牲安全。」
 
  至於深夜時段,民航處亦認為可以善用。李天柱指,現時凌晨時段有廉航使用,但每晚只有一百五十個航班,是全日的十分一,時段仍未用盡。
 
  他表示,按照環保署的飛機噪音等量線,晚間飛機噪音滋擾是日間的十倍,所以民航處鼓勵航空公司增加使用新型低噪音航機,以一架747客機的噪音為例,相當於四架A350航機,若果將一架747航機改為四架A350航機,既可增加容量,同一時段的噪音總量亦不會增加。
 
  深圳及廣州機場發展迅速,李天柱坦言兩機場發展已遠超早年預期,但航班量暫時本港機場仍保持優勢,而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相信更多旅客可經香港出入,「所以要繼續提供航段給航空公司發展,只要有更多班次和網絡,旅客自然會經香港出去,乘客最緊要都是快捷方便,所以發展不能停下來。」
 
資料提供:星島日報
 
  根據民航處資料顯示,二〇一六年全年本港機場航班升降約四十一萬次,較二〇一五年增百分之一,而前年截至十一月航班升降便有約三十八萬次,預計二〇一七全年亦會有逾四十萬班次升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