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貼錢買難受?派錢盞捱罵!何必!?

2018-03-26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ball1.jpg

派錢,到底所為何事?如果,真箇為了關愛共享,因應民意訴求而派,則尚猶自可;如果,只是為了提升民望,以至不惜收買人心,則恐愚不可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預算案追加補救措施,確保每名合資格香港人至少獲派4000元,就結果來看,坊間反應並未一致讚好,反而引來了不少罵名——「貼錢買難受」,這誠不合情、不合理,然而,這又是否始料不及?答案是「否定」的。

派錢是「逆公關」原則做法

首先,公關第一戒律,乃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禁要問,其實社會要求派錢聲音非常之大嗎?可肯定的是,反對派錢的人同樣數不在少。更何況,近日派錢呼聲已漸掉淡,甚至變得幾不可聞,畢竟預算案公布至今已歷數周,期間許多大新聞諸如立法會補選、全國兩會、以至環球股災等等,也將市民對預算案的關注程度大幅沖淡,尤其選舉結束後已不復見各黨民粹政治壓力。可以說,派錢與否的爭議,陳茂波經已暗渡陳倉、全身而退。現在他突然舊事重提,則完全是逆公關原則而行,反過來「小事化大」,甚至乎「無是生非」。俗語說,「屎不挖開就不臭」,本來派錢一事已經塵封,但不想竟然有人重新挖開「找屎(死)」......

所謂「無是生非」,其實陳茂波早應深諳此道。正如預算案便開宗明義說,「政府縱有再豐厚的資源,也不能滿足所有人」。除非全民派錢,否則無論如何,都總會(被)找到有人遺漏,亦即「點派都漏」;退一步言,即使全民派錢,亦總會有人非議為何李嘉誠有份,堪稱「點派都死」,也莫說必然有人嫌棄「點派都不夠」。果如是,派錢不派錢,真的有利籠絡人心嗎?適得其反,不管怎樣派法,均只注定惹人批評甚至焦頭爛額,指摘措施不公不允,為何某某有份、為何某某無份——現在香港,便因區區誰有4000元、誰無4000元,而出現了眼紅葡萄式分化,繼而將一切矛頭歸咎陳茂波。

影響往後的預算案制訂

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派錢對提升民望的「邊際效益」無疑銳減。第一口品嚐美食,這一口的價值是最高的,但愈吃愈多之後,舌頭難免逐漸麻木。追本溯源,當年政府第一次派錢6000元,各界早就罵多於讚,是故往後基本不作此調。既然吃第一口已經嫌腥,何解今日又要重蹈覆轍?為何同一過錯要犯上兩次?誰會天真地以為,今次派發4000元會掌聲遍天、全城稱謝?澳門經驗也反映,派錢實跟吸毒無大分別,非但容易養成上癮習慣,刺激民望的邊際效益也幾何下滑;「不可一,不可再」,絕對同樣適用於派錢之上。預算案來年會否再派?以至會否愈派愈多?又或怎樣避免不派?麻煩本已離我而去,不想有人卻自招回來;展望將來,財爺就勢受此纏擾,大大影響往後的預算案制訂工作......

但願今次當局乃是「真關愛」,亦曲線為了刺激消費提振經濟吧。始終,政府做事不能過於看民望辦事,必須有理有節地擇善固執,否則很容易會陷入民粹之窘。秉持將公共資源優先回應社會上最有需要人士,相信便為一條擇善固執、讓人戒除派錢毒癮的金科玉律。緊抱宗旨,不應輕易進退失據,才是做人做事的立本之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