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中興事件反映本地發展創科的重要性
香港自從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便大力推動創科發展,讓各界為創科的未來大感振奮。但近期就連內地也對創科發展緊張起來,皆因中興通訊與華為,分別在貿易戰中被美國當局打壓。中興通訊更聲稱自從晶片被美國禁運後,運作陷入休克狀態,要向台灣廠商聯發科技「求救」要供應晶片,但對方無法提供個別高階晶片;另一方面,美方禁令亦使中興智慧型手機無法採用 Google 開發的作業系統Android。事件曝露了中國大部份的創科企業,原來高端晶片,以致作業系統都無法自主,極其依賴外國輸入。此事對香港的創科發展可說是當頭棒喝,而且當中有「機」亦有「警」。
引入更多新興企業來港上市
過往每當內地遭到經濟制裁,香港都能從中得益,今次事件亦不例外。香港經濟體系自由而成熟,與國際接軌,中興及華為遭打壓後,必然促使在美國上市的內地科網企業,改為到香港上市「逃命」。自從港股引入「同股不同權」架構後,內地企業對本港上市的興趣大增,香港可把握機遇,完善上市規則、引入更多新興及創新企業來港上市。香港金融業在大灣區城市中具有領先優勢,如今中興及華為等創科業遭美國打壓,香港正好成為上市集資中心,為內地的創科企業籌集本地及外國資金,從而強化港股作為內地企業在海外上市的首選,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打造香港成為創科融資中心,讓香港金融業透過支援創科發展,增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
但中興的事件亦可見,港府不能單單期望引進外地的創科企業及資金,就能真正帶動本地創科發展。香港必須真正擁有自主的創科發展能力。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從「人才」入手,政府最新推出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預料第一年輸入最多一千名科技人才。
從教育著手培訓本地人才
吸納外地精英來港回然是立竿見影的方法,但長遠而言還是要投放資源培育本地科研人才,政府亦應從教育著手,「財爺」於財政預算案中為創新科技大灑金錢,加碼撥款注資創科基金及興建科研基地,但在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的課程制定仍未有寸進。目前STEAM的教學模式如同「課外活動」,雖然藉此能鼓勵青少年對科研產生興趣,卻未有統一的學習要求和課程標準,未能充分讓年輕人在科研能力方面有持續進步。
中興及華為的遭遇,反映出香港金融業在作為高增值、多功能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但也反映創科發展過份對外依賴的危機。香港要加強吸納海外精英、培訓本地人才,才能善用環球的創科發展趨勢,以及祖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創出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