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弘公:製造土壤栽培更多港產獨角獸企業
近日,香港的財經市場和創科界又再談起「獨角獸」。隨著「同股不同權」正式落實,全球第三大及中國第二大「獨角獸」小米在港申請上市,並傳獲得上市委員會通過,意味首隻「同股不同權」的創科企業將會很快在港集資掛牌。
所謂「獨角獸」,就是估值達到10億美元,尚未上市而在市場和行業已有一定地位的企業。在去年的一個調查,全世界共有228家「獨角獸」,來自22個國家,當中有62家企業來自中國,居世界第二位。而香港已知的「獨角獸」有5家,分別是香港首家網上借貸公司WeLab、網絡電召客貨車平台GOGOVAN和Lalamove、經營旅遊手機出租業務的Tink Labs,以及由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牽頭,人工智能(AI)和圖像辨識技術開發企業商湯科技。而商湯科技在經過新一輪融資和估值重估,現時估值高達45億美元。
大灣區提供機遇予港企發展
以上談到的企業,都已有大型企業與科網企業參與融資,可見香港的「獨角獸」也確實有一定吸引力和生存能力。當然,發展較多「獨角獸」的國家,都有相當的共通點,如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口市場支持業務基本發展,同時國家擁有充裕資金和相關人才,才可以令企業高速發展,養出大量的高市值新創公司。香港雖然未有龐大的人口市場支持業務高速成長,但香港既跟中國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繫,大灣區的發展和規劃,有助香港企業先在大灣區發展成一定規模,再逐漸成長至國家級「獨角獸」。同時,香港的特殊對外關係,可以令本地企業在東盟的商務協議之下,到東南亞國家謀求發展。
雖然在現行的政策環境下,香港已有「獨角獸」的誕生,甚至比以色列、德國、日本這些先進經濟體為多。即使如此,政府也應該在政策層面增加支持,令香港的創科土壤,可以栽培更多港產「獨角獸」企業。現時創科企業的收益,佔香港整體生產總值0.79%,雖有上升,但比起四大支柱行業,仍然處於極低水平。
吸引外地創科企業進駐
因此,政府仍然需要在本地的政策層面,促進創科局與數碼港、科技園的整合,以及推動政府在招標時,增設本地創科企業的額外得分,同時以稅務、土地各項優惠條款,主動吸引更多的外地創科企業進駐,提升整個創科氣氛,令香港可有更多資金參與創科企業的融資。
以創科政策而言,香港已落後其他競爭對手,如新加坡等地方就早已令不少創科企業進駐設駐,設立地區總部,甚至企業總部。因此,政府需要急起直追,將香港創科行業發展成香港經濟的第五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