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倫敦】藝術家的大舞台:特拉法加廣場|伍小雲
有誰會想到原本因為不夠資金而停工的廣場,今天會成為藝術家接觸千萬群眾的珍貴場地?
所指的是倫敦地標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一個本地人與遊客皆到的旺地。無數的文化活動、節日慶典、甚至示威遊行等等,都在那兒舉行。
故事始於十九世紀初,當時的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正當國力有重大進程,倫敦市本身卻已變得老舊,未能配合國家的發展。於是政府就決定有系統地進行社區設計和重建。今日我們見到的倫敦,就保持了不少那個時代的規劃及樣貌。
【藝遊倫敦】系列:
特拉法加廣場中三個基座都擺放了將士與君主的雕像,包括這個英皇佐治四世騎馬像(右),但最出名的,卻是沒有經費做雕像的第四個基座 圖©伍小雲
那時的一位城市設計先驅,就是建築師John Nash。他策劃了特拉法加廣場與及演現大國氣魄的攝政街 (Regent Street)。廣場在1812年籌劃,工程至1838年轉由負責重建國會大樓 (House of Parliament) 的建築師 Charles Barry 繼續。高聳樹立在廣場、為紀念在特拉法加海戰陣亡的Lord Nelson的雕像在1843年完成,廣場中的噴水池就於1845年落成。
另外,廣場的四個角落各有一個基座用來安放雕像,其中三個就是英皇佐治四世(George IV)和兩位19世紀英國將領的雕像。但第四個基座就一直懸空,可是最引人注目的卻是這個基座!為甚麼呢?
第四個雕塑原本是威廉四世像,但政府因為缺乏資金而在1840年放棄籌建。這基座就一直光着,直到1999年倫敦政府想出了一個令這片尷尬的空間從此不再一樣的點子,更為特拉法加廣場增加了新的吸引力。
特拉法加廣場第四個基座,由現在至2020年3月展出的,是美國藝術家Michael Rakowitz倣製亞述文化的拉瑪蘇牛身人面神獸(Lamassu);原本的雕像位於伊拉克摩蘇爾,在2015年被ISIS破壞 圖©伍小雲
所指的就是“第四個基座”項目 (“Fourth Plinth”)。這項目定時邀請世界頂尖藝術家設計作品,放在上面展出。自此,特拉法加廣場便多了一份現代元素,令今日的藝術作品可以樹立在廣場西北角,與紀念昔日帝國的雕像和周遭十九世紀甚至更早期的建築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及作出對話。當中便曾展出突破傳統觀念的作品,引起公眾關注及爭議。不論是褒是貶,每次更換新作品皆成為國際藝術界和城中熱話。特拉法加廣場自此成為藝術家一個再好不過的戶外展場,難怪倫敦市政府驕傲的形容第四個基座“可能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公共藝術委約項目”了。#
神獸是由一萬多個空罐組成,原本是伊拉克出產的蜜棗糖漿罐頭,寓意中東連年戰火對該地區經濟與民生的破壞 圖: Wiki Commons*
讀者如果遊覽特拉法加廣場,第四個基座就在西北方,在廣場面向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往左上方望去就會見到的了。
資料來源:倫敦市政府
* 圖:第4個基座 - Wiki Commons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_Invisible_Enemy_Should_Not_Exist,_The_Fourth_Plinth,_Trafalgar_Square.jpg
# 倫敦市政府 https://www.london.gov.uk/what-we-do/fourth-plinth-past-commissions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