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彬:國民黨是北京唯一選擇嗎?
在兩岸關係陷於停頓之際,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再次「登陸」。這是連戰第四次「登陸」。2005年的首次登陸實現了兩岸關係的破冰。這一次,連戰能否再度為兩岸關係帶來突破呢。
在此之前,台灣現任領導人蔡英文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也表達了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見的期望。但這種期望卻被外界視為一廂情願。原因無它,一是北京並不信任民進黨,二是在此次採訪中,蔡英文卻同時提出,要聯合其他國家一起防禦中國大陸。
不過,在我看來,後者更多的可能只是民進黨一貫立場下的表態。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其它反對黨無法製造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民進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已經成為主軸。因此蔡英文在黨內掌握力恐怕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高,說些檯面話避免內部鬥爭激烈,也是有可能的。
但話說回來,「習蔡會」一定是不可能的嗎?或者說,國民黨是北京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選項嗎?
在此,我們不妨看看幾個台灣民調。親綠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最近幾個議題的調查結果,很有意思。
首先一個是對蔡英文執政滿意度的調查。結果在意料之中,認為在蔡英文領導下,台灣整體發展與馬英九時代相比,變得更好的只有23.1%,29.3%認為比較壞,44.5%認為一樣,沒什麼改變。換句話說,這項研究發現顯示,2016政黨輪替兩年後,接近74%的台灣人不是認為政黨輪替並沒有為社會帶來什麼改變,就是認為政黨輪替反而帶來更壞的結果。台灣人對政黨輪替出現這樣超高比率的不算正面的集體反應,值得深思。
第二個調查則是對大陸的觀感。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了台灣人對於世界一些國家的好感和反感度,其中對於中國大陸,好感度48.8%,首度超過反感度43.9%。但這並非孤例。2018年3月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另一項民調中,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從2016年的51.2%,一路下滑到2018年3月的38.3%,減少了12.9個百分點。這是民進黨完全執政兩年後的結果,這背後的因素很值得民進黨思考,同樣也值得大陸思考。
試想,在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一路高歌。誰曾想到在2014年竟然爆發了太陽花運動,隨後兩岸關係出現逆轉。如今民進黨執政之下,兩岸關係陷於停頓,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在上升,「台獨」支持者在下降。這意味着什麼?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大陸的策略奏效了。
的確,我們不排除這一因素存在,但蔡英文及民進黨執政的失敗,恐怕是更為直接、更為根本的原因。換句話說,無論是蔡英文還是馬英九,兩者執政的失敗,都直接影響着台灣民眾的觀感變化。而這種變化則取決於執政者與大陸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台灣民眾對執政者不滿的前提下,台北與北京關係好,則兩岸關係受挫,反之則向好。
這樣的問題有解嗎?從上一個調查的結果來看,台灣民眾對政黨輪替的悲觀態度,暗示着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誰執政都一樣,都不能解決台灣的發展問題。還有誰能治理好台灣嗎?以號稱第三勢力的柯文哲?從當前的情況看,柯文哲的政治影響力仍然有限,無法遍及台灣。台灣民意基金會的另一項台灣政黨認同的調查,也反映出這種現實。
認為政黨理念與自己主張接近的台灣民眾中,有7.9%強烈民進黨(深綠),21.6%溫和民進黨(淺綠),43.7%中性選民,19.3%溫和國民黨(淺藍),3.9%強烈國民黨(深藍)。其中,針對中性選民進一步細分發現,「真正不偏不倚」的中性選民有32.7%,「中性偏綠」有3.7%,「中性偏藍」有7.3%。整體來講,在台灣選民中,深綠加淺綠再加中性偏綠,大約有33.2%,而深藍加淺藍再加中性偏藍,大約是30.5%。換句話說,總體綠藍支持者各佔三成出頭,相差不算大。這意味着,當前第三勢力仍然缺乏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綜上所述,台灣政治難以超脫藍綠政黨版圖,並且兩黨無論誰執政,台灣民眾對其都將產生不滿。台灣政黨失能既影響台灣社會發展,同時對兩岸關係產生負面影響。這樣的連鎖反應,值得大陸思考。尤其是在決定與台灣何種政黨,何種政治人物接觸時,更需要對此仔細斟酌。
假如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兩岸關係發展反反覆復,於北京而言恐怕並非什麼好事。當前特朗普這一不確定因素,給現有國際格局帶來了巨大的變動。但無論如何,特朗普都是以維護美國利益為核心,重新打造一個國際體系。在原來既有的思路、方法已經失靈或失效——至少在特朗普看來是如此的情況下,不按常理出牌,另闢蹊徑或許才能走出新的道路來。這樣的操作手法,值得北京借鑒。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