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 象徵回歸後新開局

2018-07-20
郭金鋒
資深傳媒人、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kco.png

內地與本地各界都重視的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象徵著一種新階段的意義。港珠澳大橋耗時九年、造價過千億,可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各界都相當期待大橋開通後交通改善所帶來的雙方交流、內地與本港兩地經貿之便。

回顧港珠澳大橋工程由啟動工程至今,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大橋工程先後因財政及工程不符預算問題起過一番風波。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不代表這些風波可被抹掉,但相信外界在期待大橋的成效同時,必然會「金晴火眼」注視大橋的運作,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高度監察,確保大橋運作萬無一失。

展望將來,港珠澳大橋的最大成就,是成為了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大型跨境基建項目的典範。三方在中央協調下,憑著對改善三地經貿關係,創造共贏的誠意,經過多番會談始能動工。港珠澳大橋得來不已,港珠澳三地亦在過程中上了寶貴一課,並加強了三方政府的互信,大橋通車象徵回歸後兩地關係的新開局。

為大灣區打下重要基礎

港珠澳大橋將會是本港2018年三大連接內地交通基建之一,也是促進兩地互惠關係踏進新階段的一塊重要拼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三者順利開通,不但有助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一小時生活圈」,也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大灣區可以為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帶來許多新的機遇與發展空間,特別是近年內地創科行業急速發展,正需要大量年輕創科新血。另一方面,大灣區如同其他世界知名灣區如紐約、加州,通過交通基建及經濟融合形成緊密方便的生活圈。

促進兩地融合的「一小時生活圈」基建已具其型,但在軟件上卻仍需雙方多加配合。香港年輕人最感不便的,是目前只要進入內地範圍例如深圳,年輕人要上國際的社交媒體或新聞網站即時變得困難,而要使用內地的支付系統相關應用程式,卻又必須綁定內地銀行發出的信用卡,否則無法使用,以致「兩面不是人」。

需助年輕人適應兩地差異

另外,年輕人要在內地就業或創業,起步時必然會有文化差異的適應問題,若任由他們「亂撞亂碰」,恐怕「傷痕累累」。兩地政府應穿針引線,提供更多交流團,讓他們對內地商業環境有基本認識,並安排更多內地機構設立類似「師友計劃」的適應制度,讓更多內地機構明白本地年輕人需要,而內地資深員工又可協助本地年輕人盡快適應環境。

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標誌著一系列的兩地交通基建拉近了香港跟大灣區城市的距離,但要吸引更多本地人特別是年輕人,參與大灣區建設以及「一小時生活圈」生活,兩地政府必須減少香港人往返兩地的資訊限制以及適應問題。否則,即使港珠澳大橋再便利、高鐵再快,大灣區的優勢也未能全面發揮。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現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絕對沒有相對優勢了。如何自處?如果還是決定去大陸,大灣區,或者上海工作,必須要掌握甚麼呢?我覺得必須要準備三方面

    梁觀誠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