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港醫護人手不足 大灣區宜先作經驗交流
隨著內地的經濟環境改善對醫療服務需求增加。食物及衛生局前局長高永文指,內地醫療系統改革加上大灣區規劃,將為本港醫療業界帶來很大機遇。但他認為本港目前醫護人手不足,現階段不鼓勵大批本港醫護人員北上提供前線臨床服務。反而香港應在醫院管理,專業管治架構及社區醫療等方面,加強與內地交流經驗。
內地醫療改革為本港帶來機遇
內地醫療系統長期存在不少問題,民眾信心不足並集中到所謂「三甲醫院」看病,造成醫院環境擠迫,引發不少醫患糾紛。高永文指,內地正進行醫療改革,值得港人留意。包括:
▶ 發展分級診療,讓大型醫院可以集中醫療力量處理危重患者。
▶發展家庭醫學。
▶ 開始醫藥分家。
▶ 發展醫聯體,能讓不同大小的跨省醫院發展聯繫,或出現託管關係。
▶ 容許醫生多點執業。出現醫療集團及民營醫院。醫生有機會逐漸脫離大型醫院,變成獨立私家醫生。
▶ 專業架構改革。目前醫生的規管是跟隨不同醫院各自的守則,若醫生陸續脫離大型醫院,如何設立監察制度?內地最近成立執業醫師協會,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改變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安排。目前若有醫療糾紛,一部分醫院是實施自我保險,未來醫生脫離醫院體系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內地醫療體系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高永文指香港經驗值得內地借鑒的同時,亦為本港帶來機遇。香港的醫療系統公私營並重;本港醫院早已經實行醫藥分家;醫院管理亦一直與世界接軌。高永文建議,先鼓勵內地醫院高層人員派到香港交流,了解本港醫療系統運作。在醫務人員的專業架構管理上,內地亦可參考香港的醫務委員會。
首要交流管理管驗 不應抱「香港優勝於內地心態」
但高永文強調「不要抱香港甚麼都優勝於內地心態」,要求內地全盤照抄。他認為內地臨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以香港醫院聯網為例,內地幅員廣闊,要跨省市的發展,香港經驗可能派不上用場。他建議雙方應該以互相提高質素的態度交流,互取所長。
產業「質變」 有利香港業界北上
過去內地政府都曾多次鼓勵業界北上開設診所或醫院,業界有聲音批評「大門開了,小門未開」。
目前擔任「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醫藥衛生大健康委員會」榮譽顧問的高永文醫生指,大灣區規劃政策出台後,未來各省市應會推出相應措施,具體落實。而情況會似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般,有很多變化及新服務,他舉例指,目前內地亦不乏從事醫療行政,或叫醫政專業人員,「他作為一個內地的本地人,他已經好熟悉,現在來講好多香港醫療集團都聘請或與內地專業人員合作。」
港醫生不足 不鼓勵大規模北上執業
現時香港每千人只有1.9名醫生,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等地。大灣區規劃會否把本港醫生吸引到內地執業,加劇本港醫生短缺情況?高永文指現階段不鼓勵大批本港醫護人員北上提供前線臨床服務。反而特區政府應向香港醫科生發出明確訊息,本港的醫療體系能夠吸納全體醫科畢業生。
至於應否反過來吸納更多內地大灣區的醫生來港執業?高永文說最近通過的香港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將海外醫生在本地有限註冊的年期由最高一年改為三年,紓緩目前對醫生需求緊張的情況,「但面向特定地方引入醫療人力資源不是特區政府考慮的安排。」
高永文預期,除著大灣區交通基建增加,兩地交流將會越來越頻密會有部份香港人到內地尋求醫療服務。但以本港醫療系統的容量,相信只有部分領域可以有限度擴容來迎接大灣區病人來港看病。高永文指,無論如何都要先滿足本港市民需求,才可考慮吸納內地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