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中國為何對非洲情有獨鍾?
最近走了一趟非洲,逛了習近平剛留下腳印的毛里裘斯唐人街,還有坐落在非洲但到處都是歐盟旗幟的法國屬土留尼旺,鄰近是一度盛傳中國將在印度洋建立首個海軍基地的塞舌爾島,還有海上世外桃源之稱的馬達加斯加,十七世紀初已有中國客家人從馬來半島的婆羅洲出發,泛海浮舟上岸。
返港途中,在飛機上看到中國豪擲600億美金援助非洲的新聞,以及網民的熱議。確切地說,是非議。中國人民正在承受「新三座大山」的壓迫(孩子上學、住房、醫療),國家卻對非洲兄弟大撒金錢。不少國人質疑這是「神馬玩法」?
其實,金援非洲並非新鮮事,中共建政之初已經開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堅決支持亞非拉人民的正義鬥爭」不僅僅是外交辭令,還有實實在在的金錢投入,其中力度最猛的是非洲。
大陸官方有句話叫「外交無小事」。無分西東,對外援助總體上有三個考量,一是經濟利益,二是政治利益,三是出於道義。
先說經濟利益。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分無償和貸款兩種。在非洲大陸隨處可見的大型基礎設施,包括機場、鐵路、體育館、燃氣管道、港口,大多是中資企業施工,用的是國產原材料。換句話說,錢多半還是在自己口袋裡打轉。
從投資經營的角度來看,非洲的「性價比」最高。這是世界第二大洲,面積佔地球陸地面積五分之一,也是人口第二大洲。非洲又是全球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整個洲的貿易總額僅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跑馬圈地,任我馳騁,對中國而言,這個星球上還有比非洲更合適的地方嗎?難道去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更容易?
出於道義的考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一直自詡為發展中國家的老大,當年的亞非拉國家,許多已經奔小康了,最需要接濟的是非洲兄弟們。
最後重點談談政治考量。
十五世紀初,歐洲列強開始對非洲殖民統治,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達到巔峰,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小不點的利比里亞,逾95%領土遭瓜分,可謂全境陷落,非洲成為地球上殖民地最集中的大陸。
正因為這個歷史背景,非洲在席捲全球的反帝解殖浪潮中,有著非凡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帝國主義力量和民族解放力量的對比,中國也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中走出來。所以1971年中共新政加入聯合國的表決獲得的76張支持票,非洲國家就佔26票,台灣從此出局。據聞每一個親美國家反水投贊成票,台下的非洲代表就會鼓掌助威,坦桑尼亞的代表更是穿中山裝投票。非洲國家不僅是推動這個決議的倡議國,也是新中國的「票倉」。
作為雅爾塔體系的產物, 美國總統羅斯福最早使用「聯合國」一詞。位於紐約長島的總部舊址,至今仍懸掛著五大創始常任理事國包括中華民國和蘇聯的國旗。早期的聯合國,本質就是以美國為盟主的議事堂,這個會議室只有五位成員,是大國勢力討價還價「分豬肉的地方」。
聯合國大會2758決議把台灣攆出,中共新政取而代之。當時美國反對,但眾多非洲黑人兄弟「一哄而上把中國抬進去」。這次投票是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達到高潮的標誌性事件,也是美國在聯合國影響力下降的最早期信號。所以毛澤東當年認為,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地位,不僅僅是中國的事情,更是「世界人民獲得解放的偉大勝利」。
隨著歐美殖民體系的多米諾骨牌一塊塊倒下,新興民族國家在聯合國「按人頭點票數」有了更多的優勢。這是外交領域最具經營價值的板塊,中國政府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意識到這一點,至今沒有改變。哪怕是在文化大革命最狂飆的歲月,援建贊比亞和坦桑尼亞的鐵路都沒有中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也反映了中共對非洲這塊地緣政治沃土的鐘情與執著。
中國一直強調能源安全關乎國家安全。非洲鑽石儲量佔世界60%,南非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一,金礦主要分佈在南非、加納、津巴布韋、剛果(金) 、坦桑尼亞和馬里。但非洲礦產年產值最大的是石油,尼日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都是主要石油輸出國,非洲的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中東、拉丁美洲。
中國的軍火出口位列全球三甲。我們都知道子彈、炮彈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彈殼由黃銅衝壓,目前尚沒有更理想的原材料代替。黃銅硬中還軟,在reload的時候不容易卡殼。中國一直以來「深耕細作」非洲最大的銅礦產地贊比亞的友誼,箇中理由不言而喻。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共最大援外成套項目之一的坦贊鐵路(TAZARA Railway),又稱自由鐵路(Uhuru Railway),是在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完成的,從此成為銅礦出口的生命線。
正所謂「世事如棋局局新」。當初美國主導設立的聯合國和WTO, 都是其構建全球霸權秩序的重要一環。但現在秩序看來有點亂套,所以當初搭檯唱戲的美國想拆台了。已經宣佈退出TPP、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巴黎協定,特朗普的「終極退群」可能是聯合國和WTO。美國另起爐灶組群,比如G7抱團玩自貿、中國如何延續與非洲的「傳統友誼」、中美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當是國際舞台最吸引眼球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