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安:修昔底德陷阱的三種未來

2018-09-06
周慶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AAA

CNUS1.jpg

近期,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哈弗大學教授格雷漢姆·艾利森對中美關係發出了一個悲觀的判斷,他認為在貿易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在兩個大國當前的關係背景下,修昔底德陷阱幾乎無法避免。

這個判斷是否過於悲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應該認識到,當前美國對華態度,的確出現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最大變化。從2016年年中以來,美國對華研究界、政策界都在普遍討論中美關係轉向。其變化的核心是,中國崛起之後,中美關係的本質是否還是霸主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關係?我國學術界當時對其有所關注,但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後,這種關注有所忽略。

當然,正如李光耀所說,美國無論從心理上還是決策上,都無法想像世界上有另外一個國家和它一樣強大。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中國的崛起幾乎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共十九大之後,中國更加明確了未來近50年的戰略路線圖。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面,也不可避免的要考慮未來十年甚至到中國兩個百年時期的實力對比。

這一切正如美國民主黨的部分參議員所說,既與特朗普有關,也與特朗普無關。這就是格雷漢姆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中美兩國遲早要面對的問題。但是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種歷史經驗,只是描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以來多次國際秩序變化的宏觀局面。修昔底德陷阱,其實並不必然表現為戰爭。例如沒有人會否認美蘇之間是一種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爭霸,但是美蘇之間並沒有最終以戰爭收場。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的摩擦方式,至少體現為以下三種。

首先,兩個大國長期在多個領域發生全方位的摩擦和競爭,直至一個國家發生根本變化,明確二者之間的關係。冷戰時期的美國和前蘇聯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由於意識形態和國家安全的基本衝突,二者之間的全方位競爭形成了改變世界的歷史。

其次,兩個大國在短時間內,在某一具體領域爆發大規模衝突,如領土領海、貿易等,通過這場衝突明確二者之間的力量關係,最終形成一段時期的穩定。歷史上有斯巴達與雅典,近代有英國與西班牙,德國的崛起,當代有美日關係等。

第三,兩個大國在較長時間內,在多個領域發生小規模的摩擦和競爭,但是出於各方面的限制和其他特殊原因,兩國並未最終走向衝突,而是悄然發生力量變化。比如20世紀初的英國和美國等。在這種局面中,其他特殊原因成為了重要的變量,比如其他新的大國的崛起,特殊國際威脅如大規模恐怖主義的出現。

在這三種未來中,中美之間是必定要落入其中一種,還是能夠開創新的局面?如果修昔底德陷阱幾乎無法避免,我們是否應該期待中美兩國至少以第三種方式來拯救未來?格雷漢姆進而在《註定一戰?》一書中說,可預見性和穩定性是處理美中關係的核心。如今這二者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方面難以預見美方在處理中美關係中的利益考量,究竟是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還是將中國崛起置於一個可管控的範圍內。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的穩定,核心取決於兩國對於國內發展挑戰的理解。如果兩國都認為外來壓力是經濟下行或者威脅執政權的主要原因,那麼兩國關係的穩定就有比較大的未知數。

因此,爭取以第三種方式面對修昔底德陷阱,應當是中國的最佳選擇。中國必然要做好中美之間多個領域小規模摩擦和競爭的準備,從管控分歧的思路走向管控摩擦規模。由於中美存在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分歧,中美之間有落入第一種陷阱即大規模衝突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貿易摩擦的出現,其實並不是一種最壞選擇。

問題在於,貿易摩擦的規模,是否反映了中美之間避免更大規模衝突的理性,以及能否管控貿易摩擦擴散到其他領域或者其他地區。從當前特朗普的整體戰略來看,這種管控理性有所體現但不夠明顯,常常被他的誇張話語所掩蓋,因而更值得中美雙方的有識之士關注。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