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潤恬:正視不育背後的中產焦慮

2018-09-06
 
AAA

bb1.jpg

「把子宮切了餵狗,也不給強徵!」

近日一些中國人口專家提出的「鼓勵」生育的建議,惹火了不少人。一名有孩子的職業女性在「女拳文化」微信公號發表題為上述那句話的文怒懟。

引起「母憤」的專家言論,主要敗在對中國人想生不敢育的無奈缺乏同理心。

南京大學學者劉志彪和張曄14日在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撰文提議,強制40歲以下公民繳納「生育基金」,生二胎時可從中提取補貼。

換言之,南京學者不只認為生養二胎的津貼應該由個人而非政府埋單,還要通過扣押部分工資的方式懲罰不生二胎的人。

這個建議受到包括官媒在內鋪天蓋地的炮轟,可是竟有北京學者跳出來表示支持。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本月16日接受國富智庫訪問時,表示贊同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並進一步建議應向「丁克家庭」(夫妻雙薪但無子女的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為政府減輕日後照顧他們這些沒有後代照顧的老人的負擔。

按照胡繼曄的邏輯,不論你在專業上多有成就,不論你是否已為自己的養老做好財務規劃,只要沒有孩子,你就是國家的累贅。

他還解釋,如果大家都是獨生子女,無法做到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這將導致中國不夠士兵備戰,面對像印度這種普遍多子家庭的國家時會吃虧。這套把人物化為戰爭消耗品的邏輯,恐怕無法打動家長多生。

人口學者、《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也為如何鼓勵生育獻議。

他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縮短女性義務教育時間,以此創造條件,讓多數婦女可以在30歲前生三個孩子。

我無語了。什麼年代了,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開平權倒車、把婦女解構為生育機器的封建思想,竟然還登得了大雅之堂。

有些人確實是原則上選擇單身或不育,但多數的人是被動單身、被動不育或被動少育的。

導致多數人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是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裡多重複雜的因素,只提簡單粗暴的財稅或行政手段,是對這些複雜因素和問題根源的漠視。

縱觀網民反映想生但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多重因素,包括孕婦和年輕媽媽在職場受到歧視,城市裡打工的年輕夫婦繳了房租後沒有多餘的錢投資到孩子身上,買奶粉擔心有毒,打疫苗擔心有毒,送託兒所擔心被虐,玩「旅行青蛙」的佛系青年不再寄望於養兒防老的傳統道德觀念。

歸根結底,這些因素很多是中產階級的焦慮和不安,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逐漸改善。把人當生產或生育工具簡單看待的老舊觀念,恐怕也需要很長世間才能退化。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何讓養老金制度體現刺激生育的要素,同時又顯得公平呢?我倒是可以有個建議,大家可以在現有的養老制度上增加一個系數以反映完成生育責任的情況。例如不生養孩子的人,未來領取養老金的時候需要在現在的基礎上打個7折,如果生一孩的人可以打個9折,二孩的人可以在原有養老金上再乘以1.2,三孩或以上就可以更多。如此可以通過對生育指標的完成系數來衡量未來領取養老金的金額,既保障社會民生的需求,又起刺激生育的意願,何樂而不為呢?

    吳桐山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