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赴日本作「港漂」:香港人並非蠻不講理
導言:
中港矛盾近年少了肢體衝突,卻轉化為雙方「隱性」的心理狀態。平機會主席陳章明仍希望政府立法保障內地人免受歧視。要化解矛盾,除了靠法例,亦需要認識及理解。有內地來港新移民寧放棄去日本定居的機會,來港工作;亦有內地新移民來港後無法忍受本地人目光,決定離開。同樣地,即使有不少香港年輕人十分抗拒內地文化,但同樣有個18歲仔積極北上發展,投考北大,參加電視節目比賽。多元群體內有不同面孔,我們願意花時間聆聽一下嗎?
正文:
「香港人並非蠻不講理,他們的惡意是對群體的印象。如果一個個體的內地人,禮貌得體,為何香港人會惡言相向?」29歲來自廣東的小蕭(化名),放棄到日本進修的機會,來香港展開人生新篇章。3年過去,她說並無遭到香港人的白眼與謾罵,「但是我會感受到(歧視)的氣氛」,下意識地避免告知內地人身份。
香港未必是最好選擇 但是最合適
小蕭就讀於廣東省一間知名學府的日語系。她坦言自少於內地社會長大,直到大三作為交換生到日本,「發現有一種社會的感覺、生活模式,原來同我們的國家唔一樣」。畢業後,她返回內地一間日資企業工作。當時心中已醞釀「出走」念頭,但去哪裡?
大學時期,小蕭曾以交換生身份到日本進修。
以她的成績可以繼續到日本工作。日本環境好,制度健全,但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又與家人相距遙遠。香港,便成為小蕭的選擇,不如說「是內地太獨特,好多地方都會比這裡好,去哪裡都差不多」。香港政府在小蕭眼中是一個更成熟、運作暢順、有條理的機構,「其實都好小事,例如我在內地幫公司辦事,查詢官方網站,找不到有用資料;想打電話,找不到號碼;找到電話號碼,又未必有人聽;有人聽,提供的資料又未必準確。香港就清晰好多,網上資料是怎樣就怎樣。」
香港最吸引之處在於:「距離」
香港社會的一些固有文化,本地人看似理所當然,外地人則是吸引點。內地近年面對天災人禍,媒體報導的方向集中於讚美救援人員的英勇,被民眾戲謔為「災難美學」。小蕭對此十分反感,「大家都忘記問責,談何進步?」內地部份地方政府屢次失信於民,亦令她覺得香港政府在公信力、認受性上完勝。
正當大家說香港是冷漠都市,反而這種重視私人空間,與人相處注意保持距離的特質,被小蕭視為倍感舒適。反觀內地人對距離「把握得非常唔好」,想與同事保持友好關係,就要分享私事,就連上司、前輩也會催婚。「物理上的距離都非常不舒服,明明條路好寬,都要『兜口兜面』撞過來,香港或者日本就不會」。
態度是雙向 香港核心價值應保留
對比起想香港融合,小蕭更希望在過程中香港保留到自己城市的核心價值,「咁我離開內地做咩?又到咗一個好似內地的地方?」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自細看港產片長大,從語言、衣著都難以發現小蕭是一名內地人。她稱好少感受到來自香港人的歧視,但認為自己識講廣東話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香港人並非蠻不講理,他們的惡意是對群體的印象。如果一個個體的內地人,禮貌得體,為何香港人會惡言相向?」面對香港人對內地人的反感,她更多是理解,認同現在有太多內地遊客,影響居民生活。
沒被惡意攻擊 卻掩飾姓氏內地拼法
雖然理解,身邊亦無人對她有惡意,但談及這個話題,小蕭始終心情複雜,無論承認與否,對內地人不友善似乎已經成為香港的大氛圍,對雙方都有影響。她甚少與香港人討論內地問題,寧願同外國人探討,毫無顧忌,觀點相對理性,「始終香港人對內地人有好多偏見,雖然不是全部都錯,但都係有點重」。
小蕭在日本留學期間。
如非必要,小蕭會隱瞞英文姓氏「XIAO」的拼法(香港拼法為「SIU」),不希望對方知道自己的內地人身份。問及為何這樣做,她想了一會兒,答「可能都係為了保護自己」。
即便心理上多了一份下意識的擔心,生活上多了一層保護色。小蕭仍決定留在香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