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自由約文化活動 需加強對外推廣
香港市民近年都對藝術文化多了關注,文化活動「自由約」就每次都吸引不少市民參與,今季「自由約」進駐了西九文化區永久場地的藝術公園,並已於9月8至9日舉行。雖然新場地的評價有讚有彈,有市集檔主讚賞新場地活動集中,增加人流,也有參與的市民認為新場地規模較小。但總體而言,活動成效甚佳,場內既有樂隊演出、手作市集和不同類型的工作坊等,氣氛熱烈。但若以西九文化「重頭戲」而言,是否還可以定下一個更高的標準?
活動安排可說是落足工本,吸引了不少獨立音樂人和文化人參與,不論資深或新晉參與者而言,也是難得的發揮舞台,加上有不少空間供擺放攤檔或工作坊,實在是年輕人一嘗創業的好機會。會場有不少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音樂人,包括恭碩良、WE Dance也會參與演出,而活動主題也兼具娛樂性和教育意義。今次以人類和自然環境為主軸,香港觀鳥會就舉行了「自由約」策劃稻草工藝工作坊,更有香港文學館在草地上辦「草原圖書閣」讓大家漂書,連本地粵劇元素也有兼顧,有紙摺戲曲盔頭工作坊。看來一切也很美滿,藝術文化元素應有盡有,但為何仍未能成為國際、或至少本地矚目的盛事?
應有更長連續展期
活動連續時間短是一大問題,根據大會資料,由九月直至下年三月,每月也會舉行一次,共六次的「自由約」活動,但時間卻都是星期六或日,平日尤其是星期五晚,竟未有安排開放,以致未能吸納下班人士到場。既然自由約成為恆常的文化活動,何不如同灣仔的大型展覽般有更長的連續展期?今次就因正值天雨減少了人流,未能收到活動的最大成效。宣傳不足也是影響入場人數的一大原因,活動以喜愛藝術文化、希望度過輕鬆假日的年輕人或家庭為主要對象,卻未有在相關的社交平台作宣傳攻勢。主辦單位特別製作的「自由約」手機應用程式,既有大會活動資訊,也可播放大會精選的音樂,卻未有好好宣傳,以致不少人士也是入場後才知道有這應用程式,匆忙下載。
也許因「自由約」活動是西九文化區定期免費戶外節目,主辦單位毋須吸引入場人士去維持收支平衡,使主辦單位缺乏了精益求精的動力。活動入場人數由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三年共吸引了超過170,000名觀眾參加,但與鄰近地方相比又是否值得自滿?
台北市自2007年開始舉辦臺北爵士音樂節,每年邀請國內外爵士好手參與,同時配合舉辦爵士講座、工作坊等一系列推廣活動,既有國際名爵的售票音樂會,也有大安森林公園的大型戶外音樂會。戶外音樂會形式類似「自由約」,市民得以免費欣賞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爵士樂風,展期長達兩個月。單計2014年,入場人數已高達108萬人次。可見西九當局要把活動辦好,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與學校合作加強交流學習
「自由約」活動野心甚大,「大雜燴」放進大量的元素,固然是可以吸納不同需求的入場者,但展期短促,市民無暇充分體驗不同內容。除了延長展期,西九還可探討與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校合作,安排學生於平日的日間進場,參與表演或體驗不同的藝術文化活動,互相交流學習。西九亦應加強對外推廣,例如配合旅發局及社交平台於本地及國際宣傳,使活動成為本地的旅遊盛事,吸引更多中外年輕人參加,使活動更有聲有色。主辦單位絕不應滿足於目前成功的小果實,而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