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鍵一:參加內地交流團是否有助增強香港青年的國族認同
九七之後,建立香港青年的國族身份認同是香港政府其中一項主要工作。同時,因應中港經濟作合日趨頻繁,如何令香港青年好好認識中國,把握「中國機遇」,也是香港青年政策的主軸。在這個大方針下,香港政府推動了各項政策、措施鼓勵青年到內地升學、交流、實習等等,藉以認識內地,日後有更大機會到內地發展。數字上,政府鼓勵青年接觸中國的各種措施,也達到一定成效。以內地交流團為例,從2010/11年度至2016/17年度,透過「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獲資助到內地交流的小學生及中學生,分別由16,000及21,500人,增加至26,500及35,900人,增幅均超過六成。不過,整個政策方針與資源分配背後,或多或少預設著,青年人參加交流團到過內地後,對內地情況認識多了,至少可以增強國族認同;更積極的話,他們因為加深了對內地的認識,會更看好內地日後的發展趨勢,有更大興趣日後到內地工作。
那麼,這些措施和資源分配是否達到政策預期呢?香港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曾經就香港青年人對內地看法進行問卷調查,本文透過整理調查結果,討論參加內地交流團的經驗,對青年人就內地的看法有甚麼影響 。
整個樣本當中,36.5%表示曾經參加過交流團到內地。如果按年齡層劃分,15至19歲的受訪者當中,一半人(50.2%)表示曾經參加過交流團到內地;20至24歲則是42.8%;25至29歲、30至35歲分別是38.1%、21.5%。這個分佈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過去幾年一直鼓勵青年人北上交流的成效。
迴歸分析方面,「香港青年有沒有曾經參加過交流團到內地」是最主要的自變項。依變項則包括(1)國族認同;(2)對內地經濟前景的樂觀度;(3)對內地政治前景的樂觀度;(4)對內地生活質素的滿意度;(5)有幾願意日後到內地工作。另外,每個分析的控制變項包括年齡、性別、出生地、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工作狀況。
共五組的迴歸分析當中,只有(1)至(3)呈顯著關係。換句話說,青年人參加內地交流團的經驗,並不影響他們對內地生活質素的看法,也不影響他們是否願意日後到內地工作。
從表一所見,曾經參加交流團到內地的青年人有較高的國族認同(分數越高,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雖然在1至4分的分數範圍當中,1.82分不算突出,但這直接反映出,參加內地交流團的確有助加強青年人的國族認同。
表二、三的結果則比較有趣:曾經參加交流團到內地的青年人,對內地的經濟及政治前景都比較悲觀。概念上,這跟表一的結果並沒有矛盾。一位青年人參加過交流團到內地後,對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強了,同時也可以因為在過程當中,對內地認識豐富了,反而沒有那麼看好其政治及經濟前景。
礙於手上資料所限,我們難以完全闡釋參加內地交流團的經驗,如何令青年人對內地的政治經濟前景變悲觀了。但回到文章開段的討論,政府大花資源鼓勵青年人到內地交流的時候,到底希望達致哪些政策預期。如果純粹希望青年人對自己作為中國人有更強認同感的話,參加交流團是有作用的。但是,當青年人近距離接觸過內地,更深入了解過內地之後,對內地各方面有何觀感,是變得更正面還是更負面,已經不是相關政策本身所能夠控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