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粵普之爭背後的深層次矛盾
近日,教育局長楊潤雄出席電台訪問時,談到中文教學應該用廣東話還是普通話的問題。由於他在節目中提到,「世界將來的中文發展,是以普通話為主,香港700萬人社會用廣東話學中文,將來會不會長遠?會否令我們失去優勢呢?」此言一出,自言惹來了不少爭議和批評,質疑局方是否「暗撐普教中」(暗地裡支持普通話教中文),以及有意矮化廣東話。
楊潤雄的話被人斷章取義
其實,大家若有細聽楊潤雄的電台訪問,便發現他並無矮化廣東話的意思。他在訪問中強調「我們廣東話對香港來說其實是一個優勢,古詩詞歌賦是用廣東話讀出來才有韻味」,只是認為大家在日常生活裡若能學習和講多一些普通話,可能會更加好。至於他提及用廣東話學中文在長遠而言,會否失去優勢,他則主張交由專家進一步研究。
換言之,楊潤雄的言論,既不是「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會失去優勢,更不像某些報章的新聞標題所言,含有「暗撐普教中」的意思。然而,部份媒體有意或無意地斷章取義,甚至是利用「標題黨」的方式,扭曲局長的原話意思。某程度而言,今次爭議的背後,反映了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一,是粵普之爭在香港近年越演越烈,部份人一直懷疑港府刻意矮化廣東話,甚至有人乘機散播陰謀論,聲稱港府推行「普教中」只是開始第一步,終極目標是所有科目改用普通話授課,以此「消滅廣東話」,磨平香港人的身份, 把香港融化為與內地城市無異的地方。因此,他們十分抗拒「普教中」,而每逢教育當局談及「普教中」相關的議題,都會惹來矮化廣東話的疑慮。
其二,是部份媒體在報導手法上,存在不少問題。隨著粵普之爭越現越烈,部份媒體似乎發現,這方面的報導容易惹來關注,於是他們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即所謂的「吸睛」,於是用上斷章取義的報導方式,甚至利用「標題黨」扭曲對方說話原意,借此吸引讀者的注意。這種報導手法的副作用,便是使到粵普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粵普問題因中港矛盾而升溫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而言,粵普之爭在某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中港矛盾升溫的另一種體現。除了有人甚至勢力蓄意挑撥之外,兩地之間的語言習慣和文化差異,居民交往越來越多,隨著交往而產生的磨擦,都是中港矛盾近年來不斷升溫的成因。更重要的是,中國近年的經濟及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致使兩地之間的強弱關係出現根本性逆轉,而廣東話和普通話在香港社會地位上的轉變,則是強弱關係正在逆轉的例證。
在改革開放初期,內地相對落後,香港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是輸出一方。廣東話亦隨著香港流行文化的輸出,一直維持着強勢語言的地位。當時候,學習普通話不過是一種興趣。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不斷攀升,甚至成為非學不可的強勢語言,加上香港的流行文化日漸式微,使到部份人開始擔心,粵語過去在香港的共同語地位,究竟還保不保得住。
粵普之間並非對立關係
不過無論如何,愚見始終認為,除了廣東話和普通話外,學懂越多中文的家鄉話(即:漢語方言,或漢語的語言變體),其實越有優勢。普通話作為中國的共同語,跟各地家鄉話亦不存在對立關係。況且,把焦點放在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教中文,本來便是捉錯用神,因為現時中文教學最主要的問題,其實在於閱讀理解能力、字彙量和造句行文能力不足之上。這些問題,只能靠多閱讀、多寫作,才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