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港人1個窮 香港貧窮人口創九年新高

2018-11-20
 
AAA

1.jpg

扶貧委員會11月19日公布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去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再創過去9年以來的數據新高。而貧窮率較前年上升了0.2%,達到20.1%,即平均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是屬貧窮人口。

12122_副本.png

當綜援、生果金、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香港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下降至101萬及14.7%,然而,是次是自2012年後,首次在政策介入後依然未能跌破100萬人大關。

至於政府的恆常加非恆常現金政策(包括公屋、綜援等)介入後,貧窮率則為10.5%,人口數目為72萬人。

P2018111900607_photo_1146577.jpg

香港官方訂立的貧窮線具體標準以政策介入前的每月住戶收入為量度基礎,並以不同住戶人數的住戶受中位數的50%劃定。舉例來說,2017年的二人住戶貧窮線為9800元,三人住戶貧窮線為15000元。 

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指,去年的貧窮人口雖然較2016年多,但認為主因是基於人口基數的增加,形容實際的貧窮情況依然平穩。另外,他亦指出貧窮情況數據反映眾多影響因素的綜合結果,部分因素並非政府所能控制。

20170606031518201.jpg

長者貧窮率跌 兒童貧窮升

若按年齡組別來分析貧窮情況的話,2017年的政策介入後長者貧窮率較2016年下跌1.1%,下跌至30.5%,重回2013年水平。但同時兒童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卻有所上升,貧窮率達到17.5%。政府報告中因此提到,「兒童貧窮率上升0.3百分點,抵銷了長者貧窮率下跌的正面影響。」

121267.png

對於這兩個情況,張建宗說,長者貧窮率改善幅度明顯,主要受惠於長者生活津貼改革,及長者重返勞動市場。又指長者生活貼的改善尚未全面在2017年的數據中反映,加上年金計劃等長者扶貧政策,相信2018年的數據可以全面反映以上政策的效應。

而兒童貧窮的情況就更值得留意。張建宗表示,新增的貧窮兒童部分來自只有一個家庭成員工作的「三代同堂」家庭,家庭負擔較重,因而出現兒童貧窮現象,隨着未來幾年人口高齡化進入高峰期,貧窮數據將面對更大上升壓力。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近年的托兒服務減少,每年只有數百個資助名額,認為政府需要檢討有關兩歲以下兒童的托兒服務,及兩歲至六歲的幼童長時間託管服務,以協助有關家庭。

20171117040850360_副本.jpg

18區中「最窮」是這裏

而全港18區之中,貧窮情況其實有頗大落差。報告指去年在政策介入前,貧窮率最高首5個地區依次為觀塘、深水埗、黃大仙、北區和葵青。

12125.png

政策介入後,各區貧窮情況普遍得到紓緩,當中又以貧窮率較高地區的改善幅度較為可觀。若比較18區在政策介入後的貧窮情況,北區的貧窮率為各區中最高(17.5%),之後依次是觀塘、深水埗、元朗及黃大仙。而屯門及葵青的貧窮率仍高於全港平均水平。

政府指,以上區域在職工作人口比率普遍偏低,且有較高比例從事較低技術職位,以致情況較差。但政策介入後,情況亦反映減貧效益高。

20171113030116768.jpg

貧窮線不能真正反映香港貧窮問題?

現時香港使用的是「相對貧窮」的貧窮線計算方法,一個住戶是否屬於貧窮會因應整體住戶的收入狀況而變動。但此方法最大的局限,是它會根據本港市民整體收入水平而不斷浮動。

12121.png

由於本港現實情況是收入差距較大,在統計上,若富裕階層收入增長較快,從而拉高了收入中位數,處於中位數一半以下的「貧窮」人口便會愈多,所以它顯示的其實較多是貧富差距現象,而未必是實際貧窮情況。

12126.png

根據樂施會9月發表《香港不平等報告》報告指, 2016年香港的堅尼系數達到0.539,是45年來的新高,最貧窮與最富裕的一成住戶,兩者的月入中位數增幅相差達3.4倍,兩者直接差距更擴大至44倍。

另一方面,目前貧窮線的計算,亦忽略極多釐清貧富之別的重要因素。例如資產、負債等因素,亦並無計及一些實際影響市民生活狀況。

對於貧窮線定義的問題,張建宗承認,貧窮線本身單以住戶收入作指標有局限性,並無考慮資產及負債,亦反映不到政府其他恆常扶貧政策如公屋、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等的成效,有關局限會導致高估真實貧窮人口,但就未有回應會否修改貧窮線定義。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