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四週年晚宴致辭全文
團結香港基金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四周年晚會,並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各位理事、參事、顧問,各位朋友:
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又來到年底,到了我們這個大家庭聚會的好時光。今年是團結香港基金成立四周年。見到各位支持基金會的好朋友、好同事,我真的非常開心。
今年對國家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是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它不僅深刻改變了我們祖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了解改革開放,對我們的過去,對我們的將來,意義重大。所以我想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1978年,中國剛剛結束文革不久,鄧小平先生痛定思痛,領導中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開放改革。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只有156美元。
4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GDP增長了34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人均GDP增長60多倍,在2017年達到8800美元,上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有7億多人擺脫了國際貧困線標準。中國的政治、社會、民主、法制、人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如此多的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進步。
我認為,中國的成就,歸結於以下幾點:
首先,在經濟上,中國採取漸進式的改革,同時敢於嘗試,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將政府干預與市場開放結合起來,逐漸建立了雙軌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政治上,中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一切以人民為本。同時中國政府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有錯就改,同時加強法制建設,保護人權和財產權,不斷回應百姓的訴求。
第三,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和創新。中國一直努力推動產業升級,從出口替代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現在,科技對中國GDP的貢獻率達到57%。
第四, 對外開放,向全世界學習一切先進東西。中國的開放是全方位的,從特區、沿海擴大到西部,從貨物貿易擴大到投資和服務貿易,從引進來發展到走出去。中國現在每年有60萬學生到海外求學,有上億人到海外旅行。
最後,中國的成功,是全中國人民憑自身的勤勞與智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奮發圖強、經過四十年努力走出的發展致富的獨特道路。
各位朋友,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為全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根據世界銀行計算,2017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中國是最大的“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進口市場,很快將成為最大的消費進口市場。中國也為世界資本提供了很多機會。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家獲利,而是要互惠互利。
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宣導成立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中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中國不會威脅任何人,不會謀求主導世界,也不會輸出發展模式。
那麼,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呢?習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今後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在自己發展的同時,至力於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世界帶來福祉,我們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
各位朋友,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香港作出了重大貢獻。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接見港澳代表團時說:40年改革開放,港澳同胞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港澳同胞同內地人民一樣,都是國家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
他同時指出,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港澳依然可以有的新優勢、新作用、新發展、新貢獻。他也特別為港澳的作用提出四點建議:第一,更加積極主動協助國家全面開放。第二,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第三,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第四,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幫助國家講好中國故事。
各位朋友,
回看香港。我們很高興看到,在林鄭特首領導下,香港的經濟發展、民生工作等都在有序推進,卓有成效,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在國家的層面,國家的發展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寶貴的發展機遇。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包括金融、保險、服務業等,還有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等等。我們要儘快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優勢。
在香港自身努力和創造方面,特首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推出了多項優化管治、推動經濟、改善民生的新措施。當中的焦點是推動「明日大嶼」計劃。
現在,我想講講香港土地問題。
土地不足已經嚴重阻礙我們香港的發展,這個問題是全港七百多萬市民都好清楚的事實。
為了解決土地問題,基金會四年前成立時,已經非常重視,投放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尋找妥善的方案。因為事關重大,影響深遠,我們今年初特別委託了四家國際知名的顧問公司深入研究,建議在大嶼山東面海域建造一個2200公頃的人工島。
填海打造人工島是香港一件不得了的重大項目,關係到香港的未來發展,關係到香港能否保持國際競爭力,能否繼續保持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可以說,我們香港下一代的福祉以及我們現時年青人的前途,就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我們非常樂意見到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政府的計劃與基金會提出的「強化東大嶼都會」殊途同歸,兩者都擁抱遠大的目光,為的是香港人世代的幸福,讓我們有足夠空間改造香港,把香港建設成為未來世代的智能國際大都會。
基金會的研究建議及施政報告提出了興建人工島後,社會上有好多的討論。有討論是好事的,可以讓我們更能實事求是尋求最理想的方案,不過,我想提醒一件事,現在社會中不少論述,都帶有誤導性,不根據事實,戓是藉著一些非關鍵的問題,混淆方案的實際可行性。我認為,討論一定要有建設性,一定要講事實,講道理。
我想藉今晚這個機會,就人工島爭議提出事實論證,專業的工程知識,回應社會上一些聲音,更加說明人工島計劃是切實可行。
很多人擔心填海時間拖得太長而不實際。事實工程是分階段做的,預計最快十一年後就可以建成第一批房屋供應,其他接續而來。同時,我們亦要多管齊下,共同努力解決中期土地短缺的問題,我們要盡快推行土地共用,一地多用以及土地改劃等措施。如果繼續爭拗拖延,土地是永遠不會自己出現;香港就永遠鎖在這一個困局之中,不得脫身。
社會上很多人都質疑,人工島會最後變成大白象工程。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我可以擔保,人工島不單不會用盡香港儲備,相反,興建人工島是一項好的、有利的長線投資。首先,建造成本是逐年分攤,而且,這些新增土地又可以為政府帶來賣地收入。據專家估算,填海連同基本基建費用,比現時地價相對便宜得多。同時人工島提供的土地可以增加商業活動,促進經濟發展,推動香港社會經濟持續繁榮。數十位知名經濟學家的聯署聲明,引證這個說法。
我認為香港市民是人工島的最大受惠者,絕不會成為地產商牟取暴利的工具。首先填出來的土地是由政府管控,同時人工島預計可以興建最多40萬個住宅單位,當中有七成是不同類型的公營房屋,相當於28萬個單位。多了房屋供應,變相香港市民更易上車。
我想指出一個事實,興建人工島是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規劃。人工島可以為區內交通樞紐,配合建多條主要幹道去連接新界西、大嶼山和港島西,實現環迴鐵路設計,改善各區交通;與此同時,更可藉港珠澳大橋連接大灣區,實現「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把握國家發展的新機遇。
我們委託的工程與環保專家建議,今時今日填海造人工島,可以採取世界最先進的填海技術,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且在規劃人工島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保留约200米緩衝區,不與離島海岸連接,盡量保護附近海洋生態。
很多人都說,為甚麼不收回棕地,為甚麼不加快重建舊區,為甚麼不改變部分土地規劃,為甚麼非要填海不可?答案其實好明顯的,政府亦想用以上的辦法解決土地的問題,但因為社會的種種阻力,結果未能解決。另外,交通基建亦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興建配合。
各位,我心裏有個結。我們都好清楚,有足夠土地的話,我們無數想 “上車” 的年青人,要改善居住環境的劏房、籠屋人,希望入住公屋和居屋的輪侯人士最後都可以實現夢想;有足夠土地就可以縮窄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有足夠土地就可以重䢖舊區,使我們現處於全球最擠迫的居住環境得以改善。我期望我的心結可以很快解開。
填海打造東大嶼人工島,不止是香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刻不容緩,要馬上做的大事。
在座各位都是香港社會的賢達智者,社會棟樑,好清晰看到香港的未來。我好希望大家與我們一起,加強力度,加入我們的聲音和行動,支持和推動填海方案,為香港做實事,讓我們的下一代有個幸福的將來!
轉眼間,團結香港基金已經成立四年。我好榮幸,得到在座各位的支持和參與,以及基金會團隊的努力,四年間在政策研究及倡議、認識國家、推動科創,以及積極發揮香港力量等範疇中,做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績,獲得社會廣泛的迴響。
我們將繼續秉持初心,努力推進正在進行的工作,特別是要盡最大努力,促成與基金會相同理念的「明日大嶼」計劃。此外,亦同時加快進行其他重要範疇,特別是改善住屋困難,促進年輕人教育及上流機會,以及推動更完善的醫療服務等。
最後,我再次衷心感謝所有理事、顧問的無私貢獻。基金會同事、特別是總幹事Eva的努力和拼搏精神,令我十分感動;深信在大家同心協力下,基金會的工作一定能夠繼續進步,為香港的發展和智庫界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