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返「本地農業」 英國留學生回流香港養豬
「豬都是一種動物,所有動物都有性,你如何對牠,牠會知道和感覺到,你對牠好,牠都會對你好,不會咬你,我從豬身上建立到感情。」豬場負責人曾龍威,一手一腳打理豬場已有四、五年,講到養豬心得,他認為是從心中好好對待豬隻。
從英國留學回港,為甚麼會變成豬農﹖他說想復興本地農業,如果香港一味依靠外地輸入農產品,並不恰當。人人都需要食物,所以農業是必須品,「假若外地出了問題,便要隨即另覓供應,但只要香港仍有農業,有香港人養豬,香港人便仍然有豬肉食。」
相關新聞
港人愛食肉 一年食155萬頭活豬
曾龍威的爺爺和爸爸都是豬農,他可以說是繼承祖業,不過曾爸爸比較傳統,只有簡單講解豬場運作方式,兒子做錯了便會鬧,所以曾龍威開始時都是摸着石頭過河,自己探索經營之道,或請教其他豬農,甚至上網搜尋解決方法,經過不斷累積經驗,近兩年總算上軌道。
豬場位於打鼓嶺,面積約10萬平方呎,大約養了七百隻豬,接手初期全由曾龍威一人打理,日做17小時,非常辛苦。「一年365日都要睇住豬場,無一日放假,不似工廠,這個行業花好多時間和精力。」 雖然困身,但相比他在外邊打工,經歷過每天都要加班的歲月,令他透不過氣,但養豬能讓他回歸大自然,而且自己安排工作時間,也就抵消了部分辛酸。
豬場承載了三代人的心血,曾龍威認為在香港養豬都可以養一世,有發展空間,但農業在香港有很大限制,例如土地、污染、衞生和人手等問題,以他為例,豬場除了他之外,其實需要多兩個人手,但畢竟是厭惡性行業,無本地人應徵,現時只聘用一名外勞,仍面臨人手不足及外勞隨時辭工等不穩定因素。他認為,政府對農業支援不足,例如豬農面對豬隻疾病爆發或需要疫苗預防疾病,但政府未有提供適切援助,惟有靠養豬業界團結自救。
相關新聞
港豬生存空間愈來愈少 引外援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