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應對氣候變化需全民參與

2018-12-28
馬逢國
立法會議員 (體育、演藝、文化、出版界)
 
AAA

en1.jpg

今年九月超級颱風山竹襲港,為香港帶來嚴重的破壞,至今仍未完全清理。經此一役後,特區政府固然要汲取教訓,制訂更完善的風災預防及善後安排。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無論是今年的山竹,或是去年的天鴿,均反映到極端天氣在未來可能愈見頻仍,對香港的威脅愈見嚴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工作,是刻不容緩的。

可惜的是,特區政府應對氣候變化,推動香港轉型為綠色低碳社會及經濟的工作,可說是強差人意。根據最近一份由本地環保團體發表的研究報告,比較香港與其他五個亞洲城市(廣州、深圳、首爾、東京和新加坡)的減碳進度,八項指標中,有三項指標,包括:電力生產的碳強度、可再生能源目標和轉換電動汽車,香港都是包尾。同時香港運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僅佔整體能源消耗1-2%,即使根據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作出的估計,到2030年香港可再生能源佔的比例只有3-4%,比廣州和深圳的目標分別低12及15倍,實在令人慚愧。

又以電動車為例,雖然這十年間,電動車的數字明顯有所增長,但充電配套長期嚴重不足,落後需求;政府曾提供的經濟誘因又走回頭路以致換車率大減。更甚的是,《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30+》刪除了三成在用私家車屬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的目標。在推動使用電動車的工作上,政府可以說是力度不足,決心欠奉。

另一方面,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卻是領先亞洲同儕。事實上,日本、南韓、台灣都先後實行了固體廢物徵費,且卓有成效,大幅減低了人均廢物棄置量,但香港十多年來就落實廢物徵費,仍是停留在討論階段。直至最近,政府就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總算走出重要的一步。

誠然,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上,擔當著領導角色,固然是責無旁貸,但同時,社會各持份者,包括政黨、企業、社會團體等,也應放下自身利益,從社會整體的利益出發,共同努力,只要每人願意走出一小步,便能為香港走向綠色生活、綠色經濟走出一大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