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銳民:買喜茶與挺劉德華

2019-01-07
 
AAA

HEY1.jpg

2018年來到歲末之際,多姿多彩的香港仍然有趣,大家熱議兩則新聞,那就是:港青排隊四小時買喜茶,以及大陸歌迷堅持不退劉德華演唱會門票。

首先說喜茶。這家近年在大陸迅速躥紅的茶店,最近已進軍香港,在沙田開設香港首店,第一天即吸引大批「朝聖者」排隊逾三小時,第二三天熱潮不減反增,甚至一度有人排隊四小時,只為了買一杯茶。

消息傳開後,網上出現激烈討論,被眾人一致批評的排隊者是兩類人:一,大陸人或「新香港人」、即民眾懷疑是被官方安排移民至香港的大陸人;二、受雇排隊者。有網民指出,這個情況反映所謂港人的核心價值,其實除了上班,就是排隊。

更有敏感又脆弱的網民指出,真正的香港人不會喝大陸品牌的茶,去買喜茶者是「港奸」。

但研究潮流文化的香港學者指出,其實大陸的新潮文化早已受到香港年輕人追捧,例如淘寶網購、微信社交、美團外賣、抖音等,那些堅持不接受大陸品牌的香港年輕人,其實是受2014年的佔領運動影響,因個人政治理念受打擊而決心今生不再接觸大陸。

「佔中」後,香港建制派和北京均曾擔心,「80後」「90後」港青介入太深,會導致香港失去整整一個世代。事實上,這批目前20多至40歲的港青,大多坐言起行,不再續領回鄉證,假期計劃改為到日韓台旅遊或學習。

然而,千禧後港青如今又成了香港的另一支消費生力軍,他們沒有「佔中」的包袱,願意跟大陸同齡人一起擁抱潮流新事物。事實上,喜茶在大陸得以爆紅,靠的不只是茶好喝,而在於成功迎合新世代對「儀式感」之渴求,年輕人重視的是手機上的自拍打卡、社交分享;同時也喜歡參與排隊。

說來慚愧,我自己也很少接觸大陸的潮流新事物,並非因為受到「佔中」思潮影響,而是因工作性質改變而近年很少到深圳自由行,直至2017年才再次踏足,結果眼界大開。

當時,我到一家美式快餐店買飲品,付上一張百元人民幣鈔票時,職員竟然有點手足無措,拿着那張鈔票不斷檢驗。原來,深圳人早已廣泛以微信支付,不太懂得收現鈔。

之後,我到後海商業區,竟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發現那裡已成為深圳的總部中心,騰訊、百度等眾多總部高樓林立,造型各異,而且氣派十足。以往我只知道深圳有羅湖商業區、東門步行街等,原來近數年的急速發展,單單一個後海區,已令深圳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了。

香港的網民不但埋怨「後輩」排隊買喜茶,同時也關注被他們形容為「填海華」的劉德華,竟然在演唱會中因病失聲,最終更取消兩晚演出,讓那些曾斥巨資從黃牛黨手中買票的人,遭遇雙重損失。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黃鳳嫻主動發聲,呼籲消費者理性想一想,是否值得付出這麼多倍的價錢去購買黃牛票?她解釋,消費者的保障只限於門票的原價,就算主辦方退款,也不會補償買黃牛票的差額,保障水平非常低。

事實上,一批來自廣東、四川、東北三省等地,專程到香港欣賞演唱會的歌迷,坦承買了黃牛票,每人大花費約1萬港元(1746新元)買一張票。由於演唱會取消,他們很可能只獲退回原本票價980港元。

沒想到,他們接受訪問時紛紛表示:「不會退票,我會保留,待兒子長大後送給兒子,很期待見華仔一面,我們可以等,他沒唱也無所謂。」這些被認定為「苦主」的歌迷,竟然如此豪爽。

無論排隊買喜茶,或者堅持不退票的歌迷,他們的做法旁人也許都難以理解,但這何嘗不是一個典型的代溝現象?大家都不會理解對方的人生價值觀,以及消費的真正目的。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代溝」二字,代表着兩代人生活上的差異、經歷的不同、價值觀的分別,但隨着社會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演進,兩代人之間找到越來越多共鳴點,溝通的障礙也慢慢消融,這正正是建立亦師亦友關係的重要節點。

    張卓立  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