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如何釋放本地科研潛能?
過去幾年,高新科技發展變化萬千。如果十年前要想像今時今日,環球頭十大的企業,有五間都是創新科技的話,大概沒人相信。這個變化讓年輕人最大的啟發是,畢業未必就是要進投資銀行,或是政府,而是從事科研,甚至是初創,大家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馬化騰和馬雲。這難道是不可能嗎?
放眼全球,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深圳,近十年,無數精彩的創科故事,創造了GDP,產生了無數新的產品和技術。香港卻是有點落後了形勢,人才不足,硬件有待改善。幸而,政府一步步積極起來追趕,從去年的施政報告起,我們看到政府著力招攬人才,提供資金和培訓。這樣的好處是未來的人才不再限於金融、工程和法律。香港的創科前景事實上是有希望的。
早年我與友人看中一間生物科技初創公司,最近也有了一些新進展,創辦人贏得內地知名創科比賽,團隊也在大灣區的基地有了新的科研成果。這不但有賴本地科研團隊與年輕畢業生的努力,也是政府推動創科發展下的成果。
最近也有報導,有一間港大醫學院教授及畢業生組成的初創公司Lifespans,研發出利用先進物料製成宜修復長者骨折的內植物。有關項目在新加坡的一項深科技創業國際賽上,團隊勇奪了地區賽的第一名。本地初創質量優異,同時驗證了本地大學科研團隊的技術。未來政府應該加緊推動將科研成果商品化,讓更多年輕人投身創科發展。如何利用資金,吸引人員,把握機遇是下一代年輕人需要關注的點。
本地科研水平一向領先全球,在日漸成熟的創科生態系統下,不少初創企業都獲得新階段的發揮。政府持續推動並注資上游研發和中游科研技術轉移。隨著政策上取得顯著突破,也推動了下游科研成果轉化及落地。筆者認為香港未來一定會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與深圳和新加坡同步起飛。年輕初創企業家不妨把握政府的資源,申請科研支出扣稅,聘請本地畢業生,這樣才能與香港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