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沒有不好的觀眾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余珈澄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蘇曉明
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隨著去年高鐵香港段以及港珠澳大橋通車一步一步實現。交通便利為港人的日常生活上帶來更多選擇,文化及藝術層面亦不例外。大灣區的城市文化水平逐漸提高,我們看到香港表演藝團的發展機遇。過去兩個月,我們到了大灣區不同的劇院考察及觀賞文化表演,多元化的劇場設計都令我們耳目一新,而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惠州的文化探索之行。
大灣區中不同城市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步伐,在一線城市如深圳、廣州等地文化水平較高,不乏大型劇院。這次我們卻選擇到毗鄰深圳的城市-惠州,探索一下當地的文化底蘊。惠州人口有四百多萬,市內有四間較具規模的文化中心及劇院,大約容納到五千五百人,對比起香港、廣州及深圳等地數量的確較少,但亦在高速發展的進程當中。中國大型劇院院線亦在當地營運,反映其發展潛力不容忽視。十二月中的一個下午,我們到達惠州,準備於晚上觀賞由康文署推展到大灣區的香港演藝項目-《黃蔚然鋼琴演奏會》。
當天我們提早到達惠州市中心,先參觀當地最大的劇院-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藝術中心的玻璃外牆反映著裏面空蕩蕩的場地,在下午時間顯得冷清,周邊的人流亦不多。整個藝術中心共有三個劇院,我們踏進藝術中心,整個場地就只有我倆,我們當下心想:「不知道晚上會否亦如此冷清呢?」
在傍晚七時左右,我們在中心門口觀察著,隨著日落西山,場地亮起了燈,建築物的外層映照出劇院的華麗,與下午時有強烈的對比。演出八時開場,開始有觀眾魚貫入場。透過劇院工作人員,我們得知這晚的演出有約八成入座率,在平日的晚上來說觀眾人數算是挺多的。在劇院門口附近開始聚集了不少家長與小朋友等候入場。
入到劇院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差不多大部份觀眾都是十歲以下的小朋友,由父母牽著進去欣賞演出。雖然票務處及門口都貼著「謝絕一米以下的小孩」,但在場內小童卻佔大部份。在開場前一段時間,他們都會在觀眾席走來走去,希望移到較前空置的座位。演出開始時,表演者坐在鋼琴前,靜候著適當的時機揚起雙手。此時觀眾席卻不斷發出不同的雜聲,表演者等了十多秒過後,才開始表演。期間有小孩竊竊私語、在場內走動,亦有人會在演出曲目未完結前拍掌,但是我們眼見亦有部份小孩靜坐在父母旁,細心觀賞演出。
整個演出順利進行,我們事後回想起,雖然覺得觀眾的觀賞文化仍有改進空間,但對這個地方的文化發展感到十分樂觀。在大灣區的劇院受歡迎的必定有親子劇目,購票進場人士亦大多攜同小孩。
家長未必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卻願意帶同小孩欣賞不同的文化節目。這是推動城市甚至全國文化水平向上的重要一步。專門研究美國表演藝術的專家David Gaylin曾指出,表演藝術的觀眾群是由他們的上一代開始建立。若上一代願意帶他們從小開始觀賞藝術表演,培養他們的文化水平,整個地方的觀眾群就會慢慢建立起來。有人覺得香港人的文化水平較高,其實也是日積月累的建立起來。在三年前泰利曼與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在港演出時,亦有觀眾在中段拍錯手,被批評破壞整場世界級的演出。如果因為覺得觀眾質素參差,便放棄到該地演出,或者會錯過培養新一代表演藝術觀眾的機會。在我們看來,至少惠州的觀眾踏出了第一步,香港藝團應把握機會,因為有好的藝團,很快就會有更多好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