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歷山:醫生資格試改革 刻不容緩

2019-02-03
吳歷山
香江智匯主席
 
AAA

hos1.jpg

兩週前,本人在本欄「醫生進軍大灣區  人從何來」一文提出,過往38年醫生資格試合格率平均5.6%未能滿足未來的需求必須改革,並主張本地醫科畢業生也應參加統一考試,以釐定合理標準參數並根據社會需要靈活調整人力資源達至平衡等建議引起業界和社會的關注和討論。近日流感猖獗,公立醫院醫護叫苦連天,再度引發香港醫生人手供求的熱烈爭議。

立法會議員蔣麗芸認為輸入外援是大勢所趨,本港可以仿效新加坡選定全球158家頂尖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免試來港執業,如同新加坡讓這些大學畢業醫生向當局申請有限度註冊或臨時執照,在指定醫療機構受監管工作若干年之後(新加坡是2至4年)假如表現合格可免試申請全面醫生執照。

 以上主張被喻為「情急亂投藥」認同者寡,一來新加坡從來沒有醫生資格試,二來香港如何擬定入圍名單,面對宗主國成百間大學已是解不開的難題,三來新加坡的母語是英語,全球招來的醫生怎樣與港人母語溝通⋯⋯正如醫學會副會長林哲玄指出:「仿效新加坡恐怕只會加劇公私失衡,無助減少流失,無助增加醫管局人手,是東施效顰也!」事實上新加坡與香港無論歷史條件和政治環境存在巨大的差別,新加坡許多政策在香港難以實施。

有意見認為,可以恢復回歸前免試承認英聯邦國家醫生資格。此提議當即被眾多論者指其「政治不正確」、「倒行逆施」,因為沒有理由承認英聯邦而排斥宗主國。其中全國政協常委胡定旭指「內地沒有專科醫生」更被笑「超離地」。

「杏林覺醒」成員心臟專科醫生黃任匡提議:第一步免試引入英聯邦醫生,第二步引入美、歐先進國家醫生,他同時指責每日150名單程證分薄港人資源、舉辦國情班、交流團亳無意義等,不出所料立即被批是「搧動港人抗拒內地的政治操作」、「殖民統治死灰復燃」「媚外戀殖」等等。在回歸21年的今天,這些提議成功的機會相信不高。

有建設性的提議也有不少,如提議兩間大學醫學院每年增加收生60名,長遠冀能提供每年600名本地醫科畢業生。可是培養一名普通科醫生最少6年,專科醫生最少12年,遠水救不了近火。

不少人重提要加快引入合資格海外醫生來港有限度註冊在公立醫院行醫,然而自2012年至今只有39名醫生透過有限度註册在醫管局工作,當中10人仍在香港醫院服務,另外29人中5人沒有上班,其餘24人平均在港工作2.2年。說明有限度註冊來港行醫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而吸引不到人又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是「醫生資格試太難」,如果他們最終拿不到香港的正式註冊的行醫執照,誰願意放下原地的醫生職務跑來香港工作?

公平合理考試方能招募人才

由此可見,如何改革過往近40年不公平合理香港醫生資格試是解決人力問題的核心和關鍵。

日前郭家麒議員在電視台說,醫生資格試並不難「有本事的沒理由考不到」,還說有考官對他說考題難度「與兩間本地大學畢業生相若」,言論一出群請洶湧,指其「吃米不知米貴」、「他何不問考官同樣的考題,考生在5年內分10次考難度是否一樣?」、以及要郭家麒解釋「為何不按國際慣例本地畢業生也參加統一考試,大家比一比?」

前明報總編劉進圖在明報「觀點」評論指出:「因為我們的醫生行業很擔心内地醫科畢業生會湧進來,改變香港的醫療質素,所以設置了很高的考試門檻,把英美加澳著名醫學院的畢業生也一併擋了」,一語道破玄機!

多年來醫生資格試早已偏離了「引進人才為港人服務」的宗旨,在保護主義籠罩之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是造成長期來香港醫生人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香港政府必須痛下決心徹底改革現有的考試制度。

眾多提議和爭議中,合理增加兩間本地醫學院收生、改革考試制度以及增加吸引海外(應該包括中國內地)合資格醫生來港以有限度註冊在公立醫院服務,通過考試制度的合理改革為這些醫生提供晉升成為香港正式註冊醫生等等有建設性意見,相信通過理性討論將逐漸成為香港廣大業界和市民的共識。

 

文章原刊於2019年2月2日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於引入非本地醫生,提出反對的都是本地的醫生團體為主。香港社會要盡快尋找突破口,打破本地醫護這一固化的壟斷性集體,不要讓香港市民被本地醫護給綁架。

    承言  2021-10-15